<!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夏日的炎熱和漫長使人們變得疲憊和慵懶。你要是帶著一把花色油紙傘,拿著一把裝飾著名畫題著名人辭賦的半圓形紙扇,慢條斯理地從這龍標大街上走一遭,保管你能看到人們各種各樣的慵懶相。他們有的將全身脫得只剩下一根手帕來寬的三角短褲,一根僅僅只能遮住下身那絕對不能讓他人看上一眼的地方的三角短褲,把一雙手反轉枕著頭部的後腦勺,讓無力的身軀平躺在光溜冰涼的竹製涼床上,微閉著眼,盡情地享受著夏日漫長的時光。或者半躺在藤椅或竹椅裡扇著蒲扇趕打著煩人的蚊子。一些守著貨攤的小商販強打精神不讓雙眼緊閉。偶爾還可以看到一些三三兩兩的人群在樹蔭下圍著桌子玩著博彩的遊戲,當然還可以看到一些戴著老花眼鏡的老學究在樹蔭下或者房前屋後當涼風的地方,拿著一本《史記》或者《大唐英雄傳》慢慢翻看。
這一切都給大街上路過的行人提供了一個資訊:龍標正處於盛夏的消暑季節。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悠閑自在,這世間就有那麼一些人喜歡沒事找事。本來麼,像我們的基叔現在可算悠閑自在了。眼下大任已卸,“無官一身輕”,而且過著彷彿突然從人間消失了一般的隱居生活,可說真正是“遂與外人間隔”了。更重要的是,在離開京都走向隱居的時刻,由於我們的基叔的深謀遠慮,已為漫長的隱居生活準備了相當充裕的資金,足以使他們可以衣食無憂地度過後半生。
看官請先別急,讓我先談一點關於人的不同性情的題外話。這人的性情盡管千差萬別,善於概況的人可以把他們看著兩大類:一類就像我們剛才在龍標大街上看到的這些慵懶者,他們是真正的逍遙自在派,對於他們,至關重要的是怎樣快樂地度過一天又一天,至於什麼天下大事,人類的過去和未來怎麼樣,還有什麼什麼的文化之類,統統跟他毫無關系,管他屁事。另一類人,就是我們的“亞聖人”孟老夫子所說的“受大任”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類人註定要吃苦。
毫無疑問,我們的基叔屬於後一類。按他現在的處境和條件,完全可以無憂無慮地過他的歸隱寓公的逍遙日子。可他不滿足那樣過日子,他要找點事做。自從在沅水上聽那船主講了關於“五溪文化”的故事,在他的心中就産生了一種沖動,一種想為中華文化做點什麼的沖動。他自信有這方面的能力,也許現在在這龍標還有這方面的條件。“五溪文化”,這是一個頗有誘惑力的主題。據說王昌齡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但由於安史之禍打亂了他的計劃,他的研究工作停了下來。
懷著這樣一種沖動,基叔走進了芙蓉樓這座文化寶庫,他要從這裡開始他的工作。
學問這東西,如果你不接觸它,對它一點不瞭解,你也許會覺得沒什麼,你甚至可以認為它不值得提起。“五溪文化?這有什麼稀奇?不就是湘西一帶的文化方面的事情嗎?”但如果你把它作為一種學問,鑽進裡面去,你就會有進入桃源洞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裡面的天地足以讓你耗去全身心的精力而遠遠不夠。
現在基叔又坐在了藏書樓裡面的藤椅上,開始對前段時間裡閱讀過的一些東西做一點有頭緒的梳理。
他端著一杯茶,初看起來,像是在細心地品茶,其實他的內心正在反複琢磨一個問題,這事從那一點入手呢?忽見他將杯中剩餘茶水喝了一口隨即倒掉,從桌上的筆套裡抽出一支小楷狼毫,沾上墨水,在早已備好的稿紙上寫出了一行標題:“五溪文化綜述”。
緊接著,就見我們的基叔將全身精力聚於筆端,筆走龍蛇,如行雲流水,一段灑脫秀麗的行楷一氣呵成:
“五溪者,湘西沅水中上游之五大支流也。由下而上,曰酉溪,曰辰溪,曰雄溪,曰滿溪,曰潕溪。五溪之名,源於古之五水。五水之名,由下而上,曰酉水,曰辰水,曰巫水,曰渠水,曰潕水。潕溪以上,即為沅水之上游。沅水發源於黔東都勻縣雲霧山雞冠嶺。最大支流酉溪,俗曰酉水河焉,自古有南北二源之說。北源為主幹流,發源於鄂省宣恩縣酉源山;南源稱秀山河,發源於黔北松桃縣山羊溪。沅水自西向東流入洞庭湖。
古之‘五溪’,乃煙瘴荒僻之地也。據幹寶《晉記》載,‘武陵、長沙、廬江郡夷,盤瓠之後也,雜處五溪之內。’
五溪地區乃多民族雜居之地也。自古以來,漢、侗、苗、瑤、土家諸族同居於此,勤於耕作,自給自足,修養生息,世代不息。民風淳樸,重農輕商,不重交通,貴於勤作。外域民戲稱之‘五溪蠻’焉。
五溪地區文化歷史久遠,最初的文明可以追溯到數萬年以前。據近年的考古發掘,已經發現了多處遠古人類遺存,如晶州鬥篷坪遺址、朗溪高太廟遺址、新潢高壠遺址等等。在這些遺址,發現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存。沅州虎溪山發掘了西漢時沅州侯吳陽墓,出土了大量的玉、銅、陶、漆器六百多件,竹簡千餘枚。這些都說明,五溪地區的古文明乃大中華古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溪文化,又以‘潕水文化類群’為其主流當然也可以叫它‘沅水文化類群’)。它包括以農耕、祭祀、民族風情為主要內容的儺文化、巫文化、盤瓠文化,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以楚辭為代表的楚文化、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文化。
五溪文化是一個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神秘詭異的巫文化在五溪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沅湘間,其俗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頌鬼神。儺戲、辰河戲、陽戲、儺技、巫技等,都有著極其明顯的巫風。
五溪文化中的盤瓠文化,是以苗族文化為主。苗族的歷史十分悠遠,其先民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已有漢文古文獻和苗族的民間口碑資料,多數苗族研究者認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頭,也有學者認為苗族族源確切地只能上溯到三苗。
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在長期的部落間的戰爭中,九黎部落不斷南遷,漸漸被北方的黃夏民族稱著‘南蠻’、‘荊蠻’。秦漢時期,聚居在武陵山脈的苗族先民被稱作‘黔中蠻’、‘武陵蠻’、‘五溪蠻’,並漸漸形成為一個穩定的族體。
苗族的史詩是大中華文化極為寶貴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開天闢地、鑄日造月、射日射月、人類起源、洪水滔天、兄妹結婚、戰爭遷徙等篇章。最有名的要數湘西的《鵂巴鵂瑪》,長達五千餘行。這些苗族古歌古詞有曲調、可呤唱,有的地方只興呤誦了。它們一般由巫師或理老或專門的歌師在節日、婚喪嫁娶、祭祀活動及其他聚會場合誦唱。也有一些地方苗族神話是以散體文學的形式傳承的,其所述內容與古歌大體相同。西部苗族中還流傳著《蚩尤神話》。古詞包括議榔詞、理詞、巫詞,一般沒有曲調,以韻文和諧聲體念誦,語言的組織十分巧妙,多對偶句,誦來朗朗上口。
另外,苗族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敘事詩,包括傳說故事和民間故事兩類。音樂主要有民歌曲、蘆笙調、嗩吶調等。使用的樂器有管絃樂器蘆、笙、嗩吶等,鼓是很常用的打擊樂,有牛皮鼓、銅鼓和木鼓。
五溪文化一個重要的來源是楚文化,《楚辭》可說是光耀千古的代表作。
到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武溪深》是詩歌領域裡的代表作。‘濤濤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能臨;嗟哉!武溪何毒淫!’
最後,我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本朝的王昌齡先生。他在謫居期間的數年間,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産。芙蓉樓將作為一座詩樓、一座文化寶庫而光耀千秋!”
基叔六神凝聚,揮動羊毫,洋洋灑灑,一篇千四五百字的《五溪文化綜述》一揮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