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影評
令陳凜印象最深的,仍是夏鬱。
趙玉墨跟另外十三個人不同,她也曾是家世清白的女子。所以她的身上有一股其他人不具備的書香氣、以及屬於她自己的精神氣。
而夏鬱將趙玉墨這幾種或美豔、或冷清、或書香意氣刻畫出來了。
只能說,每一個夏鬱的鏡頭,都是一場顏值與演技的頂級盛宴。
但陳凜反倒沒有鼓吹夏鬱,到了夏鬱這個級別,這種演技給他感覺好像已經不出奇了。
是,確實比《畫地為牢》更勝一籌,更加穩定。但沒有爆發,沒有特別令人動容的點。
再者,電影上映。
到時候誇讚莊和、誇讚夏鬱的影評、聲音必然是鋪天蓋地的,不會少他的這一篇。
陳凜更想從其他人的劇情線、身世角度,談一談這部電影讓他覺得感動的地方;
首先是戴濤從江邊返回城裡,遇到士兵、難民那一塊——
他說,【十五六歲的孩子,放到現在,還什麼事都不懂,在那個年代,卻已經扛起了戰爭的重擔,其實啊,他也知道,此番回去,極有可能屍骨無存,但他仍然無悔!】
【他不只是肩負戰爭的重擔,更是肩負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脊骨!】
然後是豆蔻。
他沒有一味去歌頌、讚頌那個只有十五歲的小姑娘,因為本身,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歌頌的。
為了一段虛無縹緲的愛情,為了給王浦生彈一曲琵琶,不惜冒險回翠喜樓,結果被日寇殘忍殺害。
日寇罪行罪無可赦。
陳凜要不是踩著道德底線,不想被人批判、誤認為是【受害者有罪論】者,就差罵她一個“活該”了。
但換另一個角度,換豆蔻自己的角度,卻又是美好的。
他是這麼去描述的這件事的,【她是愚蠢的、無知的,但也是純粹的,她不是生來如此,而是時代的造弄、她是那個時代,“商女不知亡國恨”很典型的代表人物;臨死也不是為了大義,就是為了一件看我們看來,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就只是這個小姑娘,很純粹的追求。】
然後是其餘人。
戴濤、李全有、王浦生……
每一個他覺得有閃光點的人物,他都用簡短的幾句話概括。
最後他是這麼結尾的。
【盛世,她們是被封建禮數遺棄在泥潭的小金人】
【戰爭,她們也是被男人遺棄的存在】
【她們本來就是被禁錮在籠子裡,不能自主的雀,時代沒有給予他們扛起民族的刀槍,卻又批判他們不知道保家衛國,只懂得縱情享受】
【本質是什麼?】
【無非就是那個時代,被封建所腐爛到根裡的男人們,為撇開自己的責任的慣用伎倆!】
【但她們沒有自憐自艾,在教堂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她們選擇成全那些女學生,這是對女學生的救贖,更是她們對自己的救贖!】
因為是手寫,中間又有很多的停頓思索,關於措辭上的考慮、關於人物性格的考量……
當陳凜將這一篇影評寫完,恰好,機長正經在提醒,已經進入帝都範圍,即將到底帝都國際機場。
此時已經是華夏下午四點。
下了飛機。
陳凜都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在機場找了個有網路的位置,將這份將近三千字的影評,打到膝上型電腦上。隨即在華夏電影網【光影評說欄目】釋出,又轉發至某瓣等社群網路平臺。
陳凜熬了個通宵,釋出前,還覺得精神抖擻,但扣下【確定釋出】按鍵一刻,整個精氣神都好像被抽了個空,渾身疲倦到了極點。
“果然是年紀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