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宋朝時期,水力磨坊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水力機械,如水車、水碾、水輪等,這些機械不僅用於農業加工,還被廣泛應用於金屬冶煉、紡織以及天文儀器製造等方面 。
湯大強如今算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不過他壓根兒沒想到青史留名之類的,只滿心滿眼想著趕緊製造出來,利用水力把家裡堆積的野芋頭都處理了,每多放一日就要多壞一些。
另外還有那麼多稻穀,碾米就是一個大工程,有水裡磨坊後可就省力多了,方便自己家的同時,還能給族裡帶來一些便利,甚至給自家創造一點收益,可謂是多贏,難怪他心急。
選定了地址後,然後便就是搭建水輪,這是水力磨坊的核心。
這一步兩人則是折騰了小十天,幸好如今家裡的田少了一半,陶秋菊一個人做一些善後的工作還算忙得過來。
而湯顯正直接是撒手沒管家裡,全心投入到水輪的製作中了。
開始他還各種疑問,隨著瞭解得越多,越覺得神奇,不禁有些沉迷其中,中間一度還提出不少好的主意,很有一些專研精神和創新精神,讓湯大強直感嘆這一成利讓出去得不虧。
水輪製作過程中,其中最難的莫過於中間圓形轉盤的製作。
尤其湯大強精益求精,對轉盤的要求高,銷毀了好幾個之後才算是做出一個勉強能用的。
水輪製作好之後,便是安裝傳動裝置。
透過這個裝置將水輪和磨盤相連,這樣的話,水輪將水流力轉化為旋轉動力,磨盤則將旋轉動力轉化為研磨力,中間只有連線順滑,才能減少力的損耗,實現最大程度的轉化。
最後則是搭建棚子,安裝磨盤。
前前後後將近一個月過去了,這水力磨坊才初步落成。
除了人力的消耗,在材料上湯大強也花了不少錢。
他沒想著用多久,所以買的木料都不是太好的,但到底還是花了500多文,另外中間傳動轉輪用了一點鐵,這一小塊也花了將近500文,總的下來就是一千文的投入。
陶秋菊給他算了筆賬,這一千文投入就是二百斤大t米,真的運轉起來,兩個多月才就能把這筆成本投入掙回來,因此兩人都捨得掏錢。
這下子,家裡的積蓄又減少了,只剩下賣田得到的二十五兩了。
不過好在磨坊終於建成了,第一天試用,效果湯大強不太滿意,但一邊的湯顯正已經張大了嘴,眼睛裡全是不敢置信。
實在不敢相信這個自己轉動磨稻子的玩意兒,是自己鼓搗出來的,只覺得非常不真實。
同樣覺得不真實的還有周圍站在的一圈族裡人。
水力磨坊剛開始建的那幾天幾天,他們日日過來看熱鬧,好奇這兩人在河裡挖來挖去到底在鼓搗啥。
可後來實在看不懂,問了也沒聽明白,便漸漸失去了興趣,只茶餘飯後偶爾來看一下,嘮個閑嗑。
可今天說是安裝和試運轉的日子,大家這才紛紛過來繼續看熱鬧。
當水輪架上去後他們還只是疑惑這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看上就就一個圓形的滾輪,以及幾根木軸,豎立在那裡挺大一堆,卻不知道有什麼用。
但當傳動裝置把水輪和磨盤連線起來後,水流沖擊了一會兒,那磨盤竟然就自己轉動起來了,眾人才瞪大了雙眼。
“這…這怎麼自己動了起來?!”湯望金驚奇地叫道,他不由得前後打量,確實沒有人在推,但是磨子怎麼自己動起來了呢。
“你們看!是後面的輪子在動!”湯望銀叫道,他關注到後面河面上的位置,水輪正在轉動。
一時眾人紛紛探頭去看,都覺得太神奇了,這無論是輪子,還是中間的磨子,竟然都自己動了起來。
你一言我一語表達著驚奇。
如果是大城市來的人,可能會看明白,這東西的原理和水車差不多。
東漢的時候就已經發明瞭水車了,但是同樣也是小範圍流傳,古時候的通訊可不發達,上河村這處偏僻鄉村裡面的人,自然都沒有見識過,此時也就無法聯想到水車這種東西。
其中站在最前面,本來是看熱鬧的湯望河族長,趕緊對一邊的侄子湯顯祖叫道,“快去家裡搬一筐稻子來,試一試這家夥的力道!”
語氣急不可耐,要不是怕把東西摸壞,他都要上手去試了。
等稻子搬來後,眾人紛紛伸長脖子。
只見湯大強倒了一瓢稻子在磨盤上,手不知道怎麼弄了下,磨盤就轉動了起來,砂輪肉眼可見的磨削掉稻子外面那層表皮,逐漸呈現出白色,而淡棕色的糠粉則沿著另一個槽路滑了出來。
大家繞著磨盤前後左右全部看了個遍,磨稻子的時候,確實是沒有人在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