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生物和臨床之間的本質區別吧。
相信認真聽完的同學一定明白,我一直在強調分子或者機制層面上的死亡原因未知,而對於宏觀性質的器官之類的死亡,我認為只是一個表象描述,而不是本質原因。
以心肌梗死導致死亡為例,大家都知道表面看起來是心肌梗死的緣故
可是,為什麼心肌梗死會導致死亡?
從心肌梗死,到最終腦死亡,經歷了那些過程?
最終腦死亡的判斷中,腦幹損傷多少才算是不可逆的死亡?
要知道從一個細胞到n個細胞之間,有很大的鴻溝,正常人的組織中一直有細胞的凋亡,為什麼普通凋亡不會導致死亡,而病理狀態下會引發個體死亡?
如果是缺氧導致的腦死亡,那麼,多少氧含量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從缺氧到細胞死亡之間,經歷的通路有哪些?
這些問題,是我試圖瞭解的,也是正處在研究中的內容。
我們討論事實上
包含了不少需要證實的內容,比如如何引發了死亡的問題
關於放化療的問題
主要是個體損傷太過嚴重引發器官受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關於癌症致死的三點質疑的解釋
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科學邏輯,即,可證偽問題。
你說癌症是因為營養缺乏,那麼是否給予癌症患者足夠的營養,就可以延長壽命?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可證偽,然而,即便給癌症患者各種營養,他們依然會死亡。
這就意味著,這個假設是錯誤的。
如果癌細胞死亡導致個體最終崩潰,那麼放化療為什麼可以治療癌症?
這個問題,首先,我要說一下,以下的內容主要是屬於討論,而非定論!
首先,癌細胞一直在死亡,但是隻有在晚期才導致個體死亡,因此,我認為,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對於晚期擴散的人,放化療沒太大意義,甚至會加速死亡。
其次,化療藥物的其中一種機理是引發細胞衰老 reseative senescence of
<101nove.es),所以我們做衰老的有的時候會用化療藥物來處理癌細胞,然後讓癌細胞衰老表達一種saβ蛋白,可以染色)。
因此,我認為,放化療之所以並沒有導致個體快速死亡原因如下
早期,這是關鍵,個體尚能承受。
細胞衰老,然後死亡,這個是個逐步過程,相對可控。
最後,對於不友善的人,我一向原則如下。”
他微微一笑說:“開心。”
什麼是癌症?首先需要認識一點的是,癌症是一種什麼疾病,癌症也就是惡性腫瘤,就是人體細胞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的惡性的、失控性增殖。這是癌症這個疾病目前為止最精確和簡潔的定義,也就是沒有基因突變一定不會導致癌症。
我們為何會有癌症這個疾病?我們人體是有細胞組成的,大大小小的器官都是細胞組成,人體的細胞不斷更新換代,細胞也接觸一些有害的環境,如紫外線燈、霧霾、乙肝病毒等等,這些都會導致人體的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當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能導致癌症,其實只有很關鍵的基因,在恰當的位置發生突變才有致癌的可能。人體有3萬多個基因,只有少數的與細胞分裂和增殖極為相關的基因才會導致癌症,這些基因如egfr、ak等。只要我們人的壽命足夠長,接觸的環境有害因素足夠多,其實是有足夠機率會産生癌細胞的,有統計說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産生過很多癌細胞,只是這些癌細胞多數沒有發展成為癌症。這主要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的監控和剿滅,另外癌細胞如果不能成功誘導血管,它們也是長不大。
關於癌症的預防和及時發現一直是一個治癒癌症的理想,也就是讓癌症在轉移之前徹底切除,這就可以認為是徹底治癒了。但是目前來說還比較悲觀一點,因為我們最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如petct也只能看到0.5厘米大小的腫瘤病灶,而且petct做一次要8000到1萬人民幣,具有一定的輻射性,所以這種技術做腫瘤早期診斷不具有可行性。我們常規體檢使用的胸片對於肺癌的發現毫無意義,根本發現不了早期肺癌。一項研究證實低劑量螺旋ct對於肺癌高危的患者有早期診斷的價值,不過這也是具有輻射性,所以目前推薦是對65歲以上,經常抽煙的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影像學技術對於腫瘤的早期診斷似乎是沒有盼頭,至少目前為止是沒有什麼指望,一個好的策略是分子診斷,即在分子水平檢查腫瘤相關的蛋白、基因突變片段等,這個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如下圖所示,在細胞學水平,或者分子水平,有助於早期發現癌症,在較早的時候,也就是沒有轉移之前切除它,達到治癒的目的。
在分子水平,我們常規體檢使用的腫瘤標誌物有參考意義,但不能作為診斷腫瘤的工具,一個是沒有腫瘤的人,其他的一些良性疾病也會導致腫瘤標誌物大幅上升。另外一部分腫瘤患者,也就是已經診斷為腫瘤的人,他們的腫瘤標誌物如cea是不敏感的,在正常參考值之內。不過對於腫瘤標誌物敏感的患者,經常每個月監控cea等指標的變化,可以作為一個是否腫瘤進展的工具,如果cea大幅上升提升有複發的風險,這個是比ct影像要領先一點。
目前比較集中的一個研究領域是迴圈腫瘤細胞ctc)和迴圈腫瘤dnactdna),原理上是這樣的,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向血液裡釋放完整的癌細胞,我曾經看到的文獻介紹,1g的癌病灶每天向血液裡釋放100萬個完整的癌細胞,這些癌細胞是癌症發生轉移的根本原因。當然絕大多數都不能轉移成功,否則患者的身體就成了篩子了。這些迴圈腫瘤細胞會在一段時間內裂解,死掉,裡面的內容物就釋放到血液裡了,其中包含他們的dna遺傳資訊的載體),固定在患者身體的病灶也會每天有癌細胞凋亡,釋放很多的dna入血,這些從癌細胞裂解釋放的dna就叫做迴圈腫瘤dna,它們在血液裡半衰期是幾個小時,不過不斷被降解,不斷被産生。因此原則上可以抽血檢測這些癌細胞裂解釋放的dna來達到早期診斷癌症的目的,見下圖所示。但是ctdna檢測不是100確定的,有時晚期腫瘤患者也有抽血測不到任何基因突變的情況,因此這個檢查技術的靈敏度還是需要進一步提升。
一個真實的故事是:協和醫院檢查出一個達官貴人的肺部有個小結節,這個結節非常小,很大機率只是良性的,可以不需要管。當然也有可能是惡性癌症,如果不管就悔之莫及。這種情況下是寧可錯殺一千不放過一個,切除肺部相關的肺葉,還是暫時觀察一段時間,不過如果假如是惡性癌症,觀察期間會不會轉移呢,那該怎麼辦?如果採取穿刺活檢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病灶較小穿不準,再就是容易穿刺的時候帶出來很多癌細胞,導致擴散和傳播。所以當時就採取了抽取外周血,緊急運往基因檢測公司檢測血液裡是否有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因為沒有跟癌症發生相關的基因變異是不會導致癌症的。最後恰好發現了是惡性癌症的分子證據——存在相關的癌症基因突變,這名患者做了外科手術,後面發現確實是惡性腫瘤,幸虧比較早期,沒有發生轉移。這是一個真實的,利用血液檢測ctdna而受益的故事。但不是所有的早期癌症患者都可以這樣幸運,因為靈敏度和特異性仍需要提升。
除了腫瘤細胞裂解釋放的dnactdna),我們也可以抓取血液裡完整的腫瘤細胞ctc),強生公司的cesearch儀器是可以對一管靜脈血的迴圈腫瘤細胞進行計數,這個儀器在中國被批準用於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的預後評估,比如一個患者抽血,發現10毫升血液裡有多餘5個以上的迴圈腫瘤細胞,則可以判斷患者預後不是很好,如下圖是強生公司cesearch儀器。當然這種儀器捕獲的細胞不能區分是死細胞還是活細胞,最近也發現有其侷限性,也不斷有新的基於ctc的裝置出現。目前基於ctc的癌症早期診斷注意不是預後)還是侷限在科研階段,沒有做到臨床應用。
如果我們問一個問題,我們真的不能做到癌症的早期診斷嗎?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