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怎麼說?”朝臣都打起來了,皇帝不得不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啊。
“聖人說,繼續討論。”李壽涼涼的說道。
作為聖人的親外甥,李壽當然明白阿舅的想法。聖人致力於削弱世家,眼見有打破世家壟斷、往裡摻沙子的機會,豈有放過的道理?
聖人說是“討論”,其實不過是給勳貴們發力的機會。
世家又不是鐵板一塊,其中有興盛的,也有衰敗的,勳貴們只需找一些家道敗落、生計艱難的小世家為他們發聲即可。
左右靠戰爭起家的勳貴們最不缺錢,缺的只是好聽的姓氏!
錢若不行,不是還有推薦入仕、提拔重用這個法寶嘛。
唐修為何寧肯背負“叛徒”的罵名,也要為勳貴搖旗吶喊嗎?
還不是老將軍們給出的條件足夠吸引人?
這不,唐修臉上的烏眼青還沒好,他便由從六品的兵部主事升到了從五品的兵部郎中,仕途一片大好哇。
小世家們雖然在世家排行中等級較低,影響也不如大世家那般大,但勝在人多啊。
一個家族發聲沒什麼,但接連好幾個家族都幫著勳貴吆喝,這、這就有些麻煩。
顧琰等幾位權臣見此情況,又急又氣——
急的是形勢漸漸不受自己控制,世家的佇列中極有可能被塞入一些莫名其妙的人;
氣的是世家中竟有這麼多“叛徒”,為了蠅頭小利就犧牲世家的集體利益,丟盡了世家的顏面,真真可恨又可憐!
情急之下,顧琰等開始尋找同盟,然後朝那些小世家試壓。
這一日,鄭文淵便找上了李祐堂。
李祐堂早就跟老祖宗和李壽商量過了,這場世家與勳貴的大亂戰,他們李家還是不參與為好。
因為跟那幾位世家出身的宰相不同,李家其實也在“衰敗”的家族當中,相較於一味講究姓氏,他們更在意實際的利益。
李祐堂作為第一個提出將鄭氏列入氏族志甲等的人,已經被聖人用硃砂記在了屏風上。
唔,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啊,聖人為了提醒自己,將一些令自己滿意和厭惡的人都記在了身後的屏風上。
滿意的用硃砂,不滿意的用墨。
聖人主政十五六年,屏風上已經密密麻麻的記了不少人名。
李壽眼睛好使,硬是在一堆紅色的人名中找到了自家阿翁的名諱。
聽了李壽的回稟,李祐堂無比興奮,他雖是六十多歲的人了,當官也當不了幾年。
可作為一個傳統士大夫,誰沒做過指點江山的夢?
嘗到了好處,在鄭文淵上門來拜訪,請求李祐堂“結盟”的時候,李祐堂委婉的拒絕了。
鄭文淵拂袖而去。
但幾位宰相再生氣,也抵擋不住勳貴加入世家的步伐。
半月後,《氏族志》頒行天下,鄭氏皇族以及幾位勳貴悉數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