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聖人的目光裡滿是堅定,柳大明知道,這位已經做了決定,再無更改的可能。
柳大明肩塌了、背駝了,徹底沒了精神,整個人似是老了十歲。
瞧他蹣跚離開的背影,倒真有幾分“病態”。
李壽借聖人的手,直接擠走了柳大明,戶部其它官員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他們不是老尚書,他們還年輕啊,還有大好前程啊,可不想像老尚書一樣“休長假”。
這一刻,他們別說“非暴力不合作”了,個個打點起精神,根本不用李壽吩咐,積極的處理著自己案頭堆積的政務。
不過三天的功夫,戶部慵懶、拖沓的工作作風徹底改變。
不能說立時變得有多高效吧,但部裡的每個官員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唯恐自己做的哪裡不好,被李壽,哦不,是李侍郎抓住把柄,直接丟了官身。
李壽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燒得十分成功,在最短的時間內,樹立威信,讓戶部回到了正軌。
這日,他有些疲憊的回到桂院。
進了堂屋卻發現唐宓並不在。
他也沒有詢問侍女,直接抬步進了內書房。
果然,在書房裡看到了唐宓伏案疾書的模樣。
唐宓在準備教案。
東廬書院的招生工作已經完成,共招收學生一百零六人。
這其中,有世家子弟,有勳貴、官宦之後,亦有家境富裕的寒門子弟。
當然也有幾個李氏族人。
唐宓按照這些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分作四級,即:春華、夏茂、秋實、冬榮!
春華級,是沒有開蒙的幼童,其水平也就是隻識些許字,會背幾句詩歌。
夏茂級則是受過基礎教育的蒙童,熟讀《太公家教》《三字經》等書,四書五經也有涉獵。
秋實這一層級則是已經熟讀四書五經,卻仍有些許欠缺,還需要先生進一步教導。
冬榮則是幾近徹底學成,基本上可以拉去參加科舉,還能拿到名次的水準。
每級根據人數又分作甲、乙、丙、丁等班。
人數最多的是夏茂級,唐宓按照十五人一班,夏茂一級共有四個班。
人數最少的則是冬榮級,總共不過十二人,還沒有滿一個班。
這也好理解,能上得起東廬書院的人,非富即貴。
這樣家庭的子弟,最早三四歲就開始啟蒙,六七歲就會接觸四書五經。
其水準,可不就正附和夏茂一級的要求?!
而能達到冬榮水平的子弟,早已在家族的運作下步入仕途。
事實上,東廬書院冬榮甲班的學生們,十二人中已經有九人有了官身,品級不高,入門級別的八品。
剩餘三人也都在國子監讀書,只等讀完書就會入仕。
他們之所以還來東廬書院,更多的是沖著李克己這位海內名士來的。
一來,能做名士的學生,哪怕不是親傳弟子,只是略略聽幾天的課,對他們也是受益匪淺。
二來,他們以及他們的親長還有點小盤算:嗯嗯,李先生授課的時候,他們好生表現,沒準兒投了李先生的眼緣,能被他收做第六名學生哩!
分好了班,接下來就是正式開學了。
唐宓作為東廬書院的山長,也兼任書院的書畫先生。
她的左右同書,一手畫畫、一手寫字的絕活,至今還沒有人能成功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