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王顯放下銀箸,暗暗嘆了口氣,但臉上堆滿了笑。
“阿妹和阿宜來了啊。”
王娘子,也就是王顯的幼妹,單名一個旻字,足足比王顯小了十五歲。
王旻及笄後嫁入世家鄭氏,也就是首相顧琰所在的鄭氏。
鄭宜是王旻的長女,今年十七歲。
三年前,王旻給女兒相看了一戶人家,乃世家楊氏子。
雙方達成了口頭約定,只等鄭宜及笄後下定。
不巧的是,楊家小郎君次年外出遊學的時候發生了意外。
噩耗傳回京城,他的父母親長痛不欲生,要知道,他可是他們這一房的獨子啊。
不過楊家雖沒了唯一的兒子,卻也沒有失去理智。
王旻夫婦前去弔唁的時候,楊大郎的母親便悄悄跟王旻說,“……大郎去了,幸好沒有換庚帖,否則就誤了阿宜。左右沒有外人知道,這、這樁婚事就此作罷。”
事關女兒的終身大事,王旻當然不敢馬虎。來弔唁之前,她還擔心楊家會拿婚事說事兒。
沒想到人家這般通情達理,王旻感激得險些淚流當場,抓著楊家主母的手用力的搖著。
回到家中,王旻喚來女兒,將這件事告訴了她,而後嘆道:“由此可見,楊大郎的母親果然宅心仁厚、通情達理啊。只可惜楊大郎不幸早逝,要不然這是多好的一件婚事啊。”
王旻是過來人,當知道一個好婆婆對於女子的重要性。
楊家主母這般明事理,想來也不是磋磨兒媳婦的人。
唉,可惜啊~~
鄭宜卻沒有“劫後餘生”的慶幸,反而義正詞嚴的表示:“口頭約定也是約定,我、我是楊郎的未婚妻,我要為他守孝!”
“啥?”王旻傻眼了。
然而讓她更加傻眼的事還在後頭,鄭宜竟不顧她和郎君的反對,一身素服的前往楊家,以楊大郎未亡人的身份在靈堂哭靈。
一下子,鄭氏女有情有義重信諾的訊息傳遍了整個京城。
不少酸腐文人對鄭宜的“守節”行為大加贊賞,直言這樣的好女子才有資格載入《烈女傳》!
鄭宜的舉動也感動了楊大郎的父母。
尤其是喪禮結束後,鄭宜真的閉門不出,靜靜的為楊大郎念經、守孝,更讓楊大郎夫婦覺得這個“兒媳婦”果然對他們大郎有情有義。
這般好女子,楊家夫婦也不忍薄待了。
於是他們便拿出一部分家産贈與鄭宜,直說是給她“再嫁”的嫁妝。
得,鄭宜明明是個未出閣的小娘子,這麼一鬧,竟成了個再醮婦!
王旻心裡急得不行,奈何鄭宜的“好名聲”已經傳揚了出去,她再想挽回也沒有辦法。
幸而大家都知道鄭宜的真實情況,且她的“好名聲”也不是全無好處,至少有幾位世家主母表示出了對鄭宜的好感。
雖然條件不是特別好,但也不算太差,勉強能讓王旻滿意。
眼瞅著三年“孝期”已滿,王旻又開始張羅起女兒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