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宓想了想,還是問了句:“先生,師兄他把事情弄得這麼大,到底是為了什麼?”
她已經開始懷疑李壽的目的了。
李克己收起賤兮兮的笑容,負手而立,赫然又是一派名士姿態,不答反問:“你可知十八郎和那些世家子的賭注是什麼?”
唐宓想都不想的就回答:“輸的一方要無條件的履行贏的那一方的一個要求。”
李克己又問:“那你可知李壽會提出什麼要求?”
唐宓搖搖頭,她就是不知道才問的啊。
李克己視線左右環顧,確定沒有第三個人偷聽,這才壓低了聲音道:“十八郎會要求所有跟他對賭、且輸了的世家子弟去參加明春的科舉!”
唐宓瞪大了眼睛,“參加科、科舉?”
緊接著,她就明白了李壽的意圖。
他是在幫聖人提高科舉的檔次!
話說,科舉選才的制度,自前朝就有了,但推行得並不順利。
先帝坐穩江山後,也大力推行科舉,可那些世家、豪族依然不買賬。
有人或許會說了,按理說科舉是對世家有利的啊。畢竟,讀書的資源絕大多數都把握在世家手裡,與寒門庶族、乃至貧苦百姓相比,世家子弟的文化水平高得不是一星半點。
這樣一些人一起參加考試,擺明是世家子弟勝出啊。
可世家為何會抵制科舉?根本不讓族中子弟參加?
道理很簡單,這是原則問題。
想想吧,科舉之前,朝廷選拔官員,基本靠推薦。
何人推薦?自然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和世家大族。
可以說,那時世家大族掌握著朝廷人事任用權,皇帝想要什麼人才了,本人根本接觸不到人才本身,而是需要借世家來推薦。
開了科舉之後呢,朝廷人事選拔的權利卻收到了聖人手裡。
而世家,從原來的選拔者,變成了被選拔者,手中的權利也被剝奪了。
世家如何答應?
所以,不管朝廷如何推行科舉,世家就是不理這個茬兒。
而世人崇尚世家,世家不做的事,那些庶族寒門也不會攙和。
如此一來,朝廷的科舉竟成了個擺設。
每年科舉,只有一些貧寒百姓的子弟,亦或是沒落世家、小地主的子弟參加,水平很一般。實在達不到朝廷“納才”的標準。
科舉就成了個極為尷尬的存在。
當今聖人立志要做明君,自然不會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
而李壽的“賭約”,便是聖人的一步棋。
唐宓想通了其中的關節,不禁沉默了。
她甚至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自以為是了?
是,她確實聰明,生而知之,過目不忘,一心二用……可她到底只是個七歲的孩子。
別說跟那些久經風雨的老狐貍相比了,就是李壽,她也有很多不足。
偏偏她還暗自得意,以為自己多聰明,多了不起,能給比自己年長十歲的人出謀劃策。
或許,在李壽看來,她幼稚得可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