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一筆糧食,你們今年內,只要不大吃大喝,都不用擔心挨餓。
現在是八月,我們的晚稻已經插下去了,後面還有在水田裡面拔野草,人工抓蟲,以及一些地裡的活,與收割晚稻。
只要你們努力認真幹,還是能等到不少工分的,我們大隊的工分比周圍的大隊的工分都值錢,不用擔心以後挨餓。
當然如果你們誰身體不好,不能長期從事體力勞動,還有人也不願意受累,也可以不幹活.....”
說了他們自己上工也能養活自己,不上工只要有錢,也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歇著,只是到了雙搶與收割晚稻後兩次分糧食時,需要花錢買工分,但也不是無休止的不封頂的買工分。
一個人最多能買全年的滿工分,買了工分就用工分分糧食。
在場條件好的知青心中竊喜,條件不好的,也覺得這樣挺人性化的。
帶著十人交接完所有的屬於他們個人的糧食後,文父才帶著後面趕到的會計:郭長友,離開。
有幾人選擇了租單人套間與雙人套間。
也有人居住在不要租金的四人單間中,雖然是四人間,但也比那種大通鋪好多了。
所有人開始收拾行李,向微藍也租的是單人套間,就幾個小時的時間,她已經在市裡賺了一波錢,膽子還是蠻大的。
所有人都在收拾自己的行李,還有室內再次搞衛生,雖然是幹淨的,但還有自己再次弄了弄衛生,院子裡有口水井。
挑水也不麻煩。
簡單了收拾了一番,馬紅梅拉著同學魏亮還有向微藍幾人出去街上逛逛,“支書不是說了嗎,街上住的有木匠,還有泥瓦匠,以及供銷社,郵電分所等,我們去熟悉熟悉,還可以認認木匠,供銷社的門。
以後添置傢俱,買東西也方便。”
“那成,走吧。”魏亮大大咧咧的,幾人朝著外面走,走了一百多米,就到街上。
也不知道方向,就前前後後的來回逛,糧站就在知青院前面,也正好是分叉口的正街上,很好認。
裡面還有打米機,也有磨粉機,榨油的,能給老百姓打米,磨麥粉。
能自己發電,但只有動用機械的時候,才發電,平常是不發電的。
所有也只是每週在固定的兩天,承接打米磨粉榨油的任務,周圍附近的村落的居民就會挑著稻穀,小麥過來。
生意很穩定,一直很不錯。
供銷社也不小,足足有五間門面組成,進深也夠深,後面還有住人與辦公的大院子,還有大倉庫。
比糧站的規模不會小。
就一條直直的街道,有幾條大小不一的岔路通往後面的西泉山山群,與水田。
靠近西泉山山群的外圍,有湖泊,有水田,有旱地,有山坳等。
向微藍走在寬敞的青石板路的大街上,感嘆著這個村子在過往歲月中的富裕。
就這麼一個村,居然能用青石板鋪就一條二十米寬的大街。
別看在後世的城裡,二十米寬的街道不算啥,但要知道這條街道起源於上一個封建王朝時期,整條街道四公裡,全部鋪的厚實的結實的青石板。
年長月久的使用中,有些從中間裂開了,但也沒有碎成末,依然還是可以繼續使用。
兩邊的街道,除了街尾的後接續蓋的幾戶人家是土坯磚瓦房,其餘的全是清一色的青磚瓦房。
依山傍水。
糧站與供銷社,可是從民居改建而成,加寬加深了。
後院變得更長了更大了,民居前面都沒有鋪面,但都有大大的前院,如果要做生意的話,自然是可以在前院加蓋門面的。
糧店,供銷社,郵電分所,醫院分院,畜牧站分站等,全是加蓋的前面的店鋪,又加蓋了後院。
老百姓們家裡的門面,也都拆了,據說是成立公社後拆的。
趕集的要擺攤的,可以在別人家前院外t面兩側擺攤。
也不影響人家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