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三十五 賀詩
去年上元秦灼正得了發落,挪去小築養傷,如今想來竟如昨日。今年長樂趕赴宮宴,便由他隨侍。
雪仍沒有停,但禦街終日有人清掃,快馬疾行也不滑,更別說四駕馬車。長樂素來畏寒,車窗便不糊明紙,竟嵌了整塊玻璃。街邊燈籠映在車上,看不清形狀,只是大大小小的各色光斑,忽遠忽近,忽明忽滅。馬車駛在燈火汪洋中,宛如行於銀漢之上。
街市燈會如此,宮中燈宴更是炫目,妙絕人寰,巧奪天工,落座之時仍是眼花繚亂。皇帝居坐含元殿,今夜興致極高,嬪妃皇子敬酒必飲。婁春琴隨侍在旁,低聲道:“陛下,百官的賀詩到了。”
皇帝笑道:“你先替朕看吧。”
婁春琴忙垂首,“奴婢豈敢。”
皇帝指著他,哈哈笑說:“你也不必謙虛。婁大內官的文名詩才,就是放在士子隊伍裡也是不輸陣的。春琴若去科考,只怕還會榜上有名,咱們不做這朝下君臣,一樣做得朝上君臣哪!”
婁春琴笑意得體,柔聲說:“是陛下抬舉,奴婢哪有那個福氣。”
皇後在一旁舉樽,也笑道:“說起科考,如今也封捲了。三年一試,不知今年是哪位大才拔得頭籌。”
皇帝便叫一聲:“右相。”
青不悔正任右相,既是制題又是主考,更是大梁科舉首倡之人。此時尚未設定殿試,掄才之權仍掌握在考院之手,由眾考官合議兩榜人選,上交皇帝審核。直到奉皇年間,李寒改革科舉,才增殿試一節,一甲人選方由皇帝欽點。
青不悔揖袖出列,聽皇帝和聲問:“依右相之見,今年文曲星當降在何處?”
此事兩榜名單已經定奪,只是尚未呈遞。皇帝問這一句,也是趁著年節增一增喜氣。
皇後吃一口酒,抬袖掩唇,溫聲笑道:“老師都是偏心學生。要青公來論,怕要舉杜公家的二郎。”
“杜二郎的才學是有目共睹的。”皇帝說,“杜郎青年才俊,人品溫文。朕也效一回古,留他為兒孫做宰相罷。”
所謂君無戲言,皇帝一語算是為杜筠鋪好了直達中樞的青雲路。且杜筠五歲撰詩、七齡賦文,十歲對答帝座的令名已遠播京中,點他為魁首,的確無可厚非。
“臣深感陛下愛惜之意,代弟子謝恩。”青不悔起身再拜,話音一轉。
“但臣與同僚協議,今年狀元,當另有其人。”
在座俱是驚奇。杜筠之才學已是罕見,當今之世,竟有人能壓他一頭?
長:“有道是內舉不避親。青公的外甥小鄭郎君為了避嫌已經不走科舉,莫為了旁人說道再誤了自家孩子。”
青不悔道:“實非過謙。老杜相公同為考官,這位學子的考卷也親自核過,舉他為首,實在不屈。臣敢言道,若此子不改心志,來日不敢說擎天架海,但必能砥柱中流。”
青不悔極少許人,如此盛譽更是聞所未聞。皇帝既驚且喜,問道:“不知咱們這位狀元郎姓甚名誰?”
青不悔說:“姓李名寒,幽州人氏。看他的考卷,文質還是其次,個中見解極其老道,又出奇制勝,磊落雷厲處,敢行常人不能行。臣讀其文章,方知後生可畏絕非虛言。杜筠其餘均不遜色,甚至端方涵養更有過處,只是膽量眼光不能及李。”
“好啊。”皇帝再度舉盞,“降此大才,實乃我朝之幸,是朕之幸!”
眾人忙舉杯同祝,高呼萬歲。
長樂放下酒杯,嫣然一笑:“今兒是佳節,又趕上金榜將放,爹爹何不再下恩旨,請在京舉子一齊獻詩?咱們也好提前瞧瞧新科郎君的文采,瞻仰瞻仰。”
“阿囡所言正合朕意。”皇帝說,“下詔,請學子各題詩一首,便以上元燈節為題。作好後快馬呈送,朕與眾卿共賞。”
獄門一開,李寒便被兩名獄卒搡入獄中。三壁皆是石牆,門也是鐵門,只在牆上開一扇小窗供投飯食。
京兆尹站在門外,冷聲道:“外頭雪冷,李郎還是在此處暖和暖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