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每日都很熱鬧,下面的官員們分成了好幾派,主要的還是支援安王和明王的兩派,還有一些官員站在中立的位置,並不明確的表示支援某一位皇子。
朝中的官員們隔三差五就提一下立太子的事,禦書房裡請求立太子的摺子都有半人高了。
這一日的早朝上,下面的官員們又在為了立太子一事在爭吵,喊著立安王為太子的聲音特別的大聲,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支援安王一派的官員們是越來越心急了。
但是也是因為明王的回歸,和帝王遲遲不立太子,讓支援安王一派的那些官員們越發的焦躁。從他們選擇了站在安王這一邊起,不僅僅是他們的官途,就連他們整個家族的命運都與安王綁在了一起。
若是明王被立為太子,等著他們這些人的就是死路一條,日後的仕途定然是無望的,也許會拉上整個家族與他們一同陪葬。
別說在明王沒有回京之前,那些支援正統的官員不會同意立安王為太子。如今明王已經回來了京城,這一年以來明王的表現朝中的官員們是有目共睹。比起立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安王為儲君,這些支援正統的官員們更支援立明王為太子。
皇帝在這件事上並未有所表態,從前明王未回京之前,皇帝隱隱的是有立安王為太子的意思,但是朝中的一些老臣並不同意立安王為太子,就如他們覺得蕭貴妃的身份低微,不配立為皇後那樣。而蕭貴妃所生的安王,在這些支援正統的老臣們的眼裡看來,遠遠不如明王的身份高貴。
這也是為什麼明王這麼多年來不在京城,這些老臣們還是一口咬定了立明王為儲君。
因而立太子之事一直都爭執不下。
“此事改日再議。”坐在龍椅上面的皇帝看著底下的官員們爭論不休,面色難看。他都還沒有死呢,這一個的就打他屁股底下這張椅子的主意了。
天天被人惦記著屁股下的位置,皇帝能高興才怪!
“退朝!”皇帝一甩袖子,就從龍椅上下去了。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退朝——”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帝在百官高喊的“萬歲”聲中怒氣匆匆的離去了。
待到皇帝離去,大殿中跪著的文武百官才起了身,三三兩兩的站在一起說話。
明王和安王站在大殿之上,兩個人面對面的看著彼此。謝胤的嘴角勾起一點笑,抬腳往外面走了出去,幾名官員跟在明王的身邊一起出去。
看著謝胤離去的背影,想起剛才謝胤嘴角的那點笑,謝安在心裡氣得咬牙,咱們走著瞧!
一回到禦書房,皇帝見到桌子上寫著的那些求立太子的摺子,翻看了一下,拍到了地上,罵道:“看看,看看,這一個個、一個個,朕都還未死呢,一個個都喊著立太子,是不是巴不得朕早日死了!……”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禦書房中的宮女太監們都跪了一地。
在醫館裡面忙碌了一個早上的喬小大夫自然就不知道朝中發生的事情了。
當然京城裡面的百姓們坐在一起,茶餘飯後也會談論一下朝中的事情,這些在京城的百姓和商人們都是知道朝中的太子未立一事,因而一直以來都有人談論此事。
從前更多的人都是說皇上會立安王為太子,沒見皇上這麼寵蕭貴妃,因而大家就覺得皇帝自然是立安王為太子了。但是自從明王回來京城之後,特別是從明王治理瘟疫之後,就贏得了不少百姓的支援,所以也有不少支援明王的百姓們。
朝廷對民間的言論禁得不嚴,因而百姓們空閑之餘,也會坐在一起談談朝中的這些事情。
但是因為喬頤整日不是在明王府就是在醫館裡面忙他的事情,因而就很少會到酒樓茶館去坐,去聽外面的人說閑話了。但是在京城這個地方,一些事情不需要刻意的去打聽,總也會多多少少的聽到一些,所以他對京城的一些八卦的事情,還是知道一點。
關於朝堂上的的一些事情,外面的百姓們也是道聽途說,聽人雲亦雲,並非是真的那麼清楚,其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定能分得那麼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