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仰仗水運之利,成就盛世雛形,但隨著人口爆發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問題擺在君臣黎庶面前。
“吃”,首當其衝。
民以食為天,五穀雜糧有漕運專供,基本不用擔心,如何把生米煮成熟飯卻讓人煩惱不已。
大多數人都以樹枝、灌木為薪,富貴人家則用木炭,石炭多用於作坊,佔有率最低。
涉及七十萬人口食宿,所需柴薪是個不可想象的天文數字。
所以,京畿丘陵山川,一年四季難見翠綠,水土流失嚴重,狂沙四季肆虐。
窮苦人家背上幾捆枯枝,摸黑出發,走上十幾、二十幾、三十幾里路,便能於天明時分在東京城換來一日溫飽。
儘管年年下詔,桑、棗、榆樹,禁伐毋剪。但為了生計,人們不辭辛苦,踏遍荒山野嶺。遇上寒冷冬日,就連三百里外的趙弘殷永安陵、趙匡胤永昌陵、趙光義永熙陵都逃不過百姓樵採,一斤兩三錢,逢大雪,斤柴可換斤米。
所以,百姓喝不起較為奢侈的滾茶,甚至捨不得加熱飯菜。
所以,京城內外茶樓無數。
劉緯猶豫再三,還是把煤爐和蜂窩煤鼓搗出來,匠人均出自石家。
這個時代的煤餅、煤球利用率低下,堆放空間有限,火種難以儲存,瞥易惹火患。煤爐、蜂窩煤的誕生,完美解決這些難題。至少能讓百姓吃上幾口熱食,取暖無憂。
石家介入,可以促進石炭交易提前市場化,不至於一場大雪來臨,僅東京城就能凍死三四百人,當政者也不至於要等到七十年後才想起來設定免稅炭場。
石保興樂此不疲,好幾次從夢中笑醒,73的炭、土比例,不正是點石成金術?如今炭價何其之賤?豈不是金山在手?
……
皇城司北廳依然愁雲慘淡,關於石炭的探討始終無果。
藍繼宗放下茶杯,迴歸正題:“今日趙自化引證夷陵穩婆,說劉緯涉婦人生產之事。”
“那又怎樣?”衛紹欽不以為然,“王贄前往夷陵接引之前,此事就已成冊備案,還是宋太初打的招呼,他拿了本產房秘冊遣人四處尋年長穩婆求證真偽,再有兩年就該進獻了。”
藍繼宗猶豫不決:“官家和娘娘那裡……”
衛紹欽搖了搖頭:“官家不會在意,說不定還有褒獎之心,不論是出於感恩,還是本性良善,劉緯此舉無可指摘,信國公有這樣的孩子陪著,更讓人放心。”
藍繼宗又道:“娘娘會不會覺得晦氣?”
“娘娘膝下兩子,長子早夭,比誰都清楚為人父母的不易。”藍繼宗再次搖頭,笑的有些淒涼,“你我是體會不到了,此事絕無反覆,除非信國公並非嫡出,娘娘需顧忌人言。”
藍繼宗起身告辭,“謝都知指點,我這就……”
“當老夫一番唇舌白費?”衛紹欽拍案,“南城慈恩寺去過?”
“最近不曾出宮。”藍繼宗不願自找麻煩,岔開話題,“馬翰去過?”
“馬翰?他絕對是第一個,比鄭守均還要早,真不是個東西。”衛紹欽冷笑,“都不想沾腥,老夫也不管了。”
藍繼宗陪笑:“我倒是覺得,馬翰態度端正,有悔過之心。”
衛紹欽啐道:“他是為教坊來的,別的一問三不知。”
藍繼宗皺眉:“教坊?這手伸的太長,宣徽院那邊能由著他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