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樞老人不愧為道門大家,對於挑地方還是非常在行的,他的茅屋就建在淮南八公山山麓的小丘之上,這裡出行方便,視野開闊,背靠八公山雄偉主峰,北望可見滔滔淮水流淌,東邊每日可見八公山的第一縷陽光,紫氣東來是道家形容老子樓觀傳道的祥瑞之兆,也是道家修煉所最求的極高境界。
這八公山也是人傑地靈之地,淮南王劉安喜歡讀書,對讀書人也很是看重,廣納賢才,聚集三千人眾,在此著書立說,研究天象,編制曆法,冶沙煉丹,最為劉安器重和賞識的有八位,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晉昌被封為八公,他們常年居住於此,在此研習學問,山隨人名,這也是八公山的由來。
求道之人往往喜歡將居住之地置於山巔之上,以期能承接天地之氣,得道飛昇成仙,顯然天樞老人不太注重那種形式的虛無,他更在乎個人內心的感受,選擇城外不遠的安靜之所,處低而居高,既有修行的空靈之感,又有生活的來去之便,既遠離喧囂之地,又不離人間煙火,足見他的與眾不同。
遠遠看去,這片茅屋和別處的茅屋並無太大差別,也是歷經風霜,色彩黯淡,但到了裡面卻可以立刻感受到主人的獨到匠心。
整個院子東西坐落,大門朝東開放,前後分成三進院落。
一進院落就是一座較大的茅屋和一個很大的院子,茅屋正對著大門,裡面正中是一個很大的廳堂,坐在這裡透過前面低矮的院牆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陽,兩邊各有一小室,其一為書房,另一邊則置一木榻其中,可做小憩之用。
二進院落須從一進主屋兩邊繞行,建有兩排廂房和一座正屋,廂房各隔成了兩間房屋,而正屋則橫跨整個院落,從正中的門裡進去,右手是一間大的臥室,外間則是主人的內廳,而正屋靠左留有一道四尺迴廊通往三進院落。
三進院落則相對簡單,就是兩排廂房,主要是廚房、柴房、雜物房,一對看護房屋的老年夫婦也住在這裡。
從這裡的便門出去,是一個很大的用籬笆圍起來的院子,算不上一進院落,裡面除了茅廁和雞舍,長了很多大樹,還有老年夫婦種的一些蔬菜瓜果。
別看這裡都是些茅屋,房子也有些低矮,但整體構架敦厚結實,簡潔實用,隱隱含有一種先天地生的質樸之氣。
當初天樞老人賭氣從雲峰山出來,雖說是要尋找天下奇才進行培養,但也不可能一直漂泊江湖,總得找個落腳之處,經過此地時發現了這處當時有些破落的院子,當時也只有二進的主屋和後邊的一排廂房,幾經周折才找到主家,隨便給了幾個錢就把它買下,前後經過了數次修葺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很多都是曾禔出走之後才修建的,但也有十多年了。
跨進這座院落,感觸最大的莫過於曾禔,她對這裡既熟悉,又陌生,還夾雜著幾分莫名的激動,說熟悉,是因為她在這裡斷斷續續的住了數年,說陌生,因為和她當初在的時候相比變化太大了,而讓她激動的是這個院子終於變成了她想要的那個樣子。
“師兄,謝謝你!”曾禔飽含深情的看著天樞老人。
“呵呵呵,”天樞老人頷首一笑:“我知道你當初想要什麼,但那時我天天執著於我的想法,忽略了你,等你走了,你的那些想法才慢慢浮現,一有時間,我就找人來修,一直到現在這個樣子。我知道你會回來,回來了我就不會讓你再走。”
“師兄!”曾禔眼含淚水搖了搖頭,不知說什麼好。
“娘,我們快進去吧!”孫庸已經等不及了。
“夫人,夫人,是你回來了嗎?”隨著一聲蒼老的聲音,一個老嫗跌跌撞撞的從後面跑了出來。
“阮阿婆,您慢點,你還好嗎?”曾禔趕緊上前扶住老嫗。
“真是夫人回來了,謝天謝地,”阮阿婆拉著曾禔的手,又連連對天樞老人點頭作揖:“謝謝先生終於把夫人找回來了,謝謝,謝謝。”
“唉!”天樞老人一聲長嘆搖搖頭,這裡麵包含著太多的意味,這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的清的。
“阮阿婆,您好好吧?”曾禔關切的問。
“好,好,就是想你!”阮阿婆說著又抹起了眼淚。
“你不用傷心了,我不是回來了嗎?”曾禔趕緊安慰道。
“這回不走了吧?”阮阿婆擔心的問道。
“不走啦,不走啦,呵呵,”曾禔笑道:“您看我還給您帶回來一個人,”他把孫庸拉到跟前:“這是我兒子孫庸,今年十七歲了,這是阮阿婆。”
“阮阿婆好!”孫庸看母親和他如此親熱眼趕緊上前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