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庫爾恰托夫和他的同事們,不得不把他們在內務部得到的各種資料,冒充說成是自己的發現。
庫爾恰托夫的屬下們並不清楚這點,所以深為庫爾恰托夫無需計算、瞬間就能解決異常複雜難題的才能而折服,這給庫爾恰托夫他們罩上了天才的光環,也推進了工作的開展。
盡管情報部門繼續提供大量情報資料,這些情報證實了美國很快就要擁有真正的原子彈,但蘇聯的工作起色不大,原因很簡單蘇聯國內沒有鈾。
即便是最小的鈾鍋爐也需要幾十噸純鈾,而庫爾恰托夫2號實驗室裡只掌握了幾公斤鈾,蘇聯領土的任何地方都沒有開採過鈾礦。
鈾的地質勘探雖已開始,但要迅速解決問題則不可能。在歐洲,德國人研製原子彈所需的鈾是在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東德開採的。
1945年初,保加利亞一獲解放,礦場就受嚴格控制,但保加利亞的鈾礦比較貧瘠,保加利亞也缺少選礦企業。
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地區以及東德薩克森地區的鈾礦在紅軍抵達之前就遭到美國空軍的轟炸。
盟軍在歐洲登陸後,美國成立了一個奪取德國與鈾的規劃設計相關的一切裝置、鈾礦藏和重水的特別行動小組。
這個小組逮捕了德國原子能科學家並將他們驅趕到英國,在被英國關押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們被禁止與外界聯系。
特別行動小組在1945年初,將德國的兩個鈾重水反應堆拆運到英國,盡管它們還沒有最終完成。
蘇聯內務部和庫爾恰托夫的2號實驗室組建的“繳獲”鈾小分隊比美國人晚了一些。他們在1945年5月中旬德國投降後才抵達柏林,不過,他們得到了一個似乎專為他們準備的人物:德國生産純金屬鈾的主要專家裡爾教授。
裡爾1901年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德國西門子公司工程師家庭,他在俄羅斯一直生活到1919年,能說流利的俄語,並且自願幫助蘇聯同行。
裡爾將蘇聯科學家們帶到奧拉寧堡,德國生産純鈾的主要工廠就在這裡。這個工廠在戰爭快結束的前幾天被美國空軍徹底摧毀,盡管如此,工廠裝置的殘骸還是被“繳獲”鈾小分隊拆卸運回蘇聯。
基科因和哈裡頓則在德國成功找到了大約100噸鈾氧化物和12噸鈾。裡爾攜家眷和德國鈾工廠的幾名工程師一道隨著鈾來到莫斯科。
1945年7月,“裡爾們”開始把莫斯科州諾金斯克的“電爐鋼”工廠改裝成鈾工廠。1945年底,這裡開始把鈾氧化物提煉加工成純金屬鈾。
1946年1月,第一批金屬鈾於進入庫爾恰托夫的2號實驗室。
隨著改造成功,“電爐鋼”工廠變成鐵絲網圈圍起來的“禁區”,是為了製造原子彈而專設的幾個勞改營之一,內務部給它的代號叫“713工程”。
隨著鈾生産增加,犯人也不斷增加。臨近1950年,當純鈾的生産達到每天1噸時,工廠裡服役的犯人數量多達1萬人。
我驚訝道:“713工程!”
嚴斌和其他人被我突然一叫都轉頭看我,“孫工,你知道713工程?”嚴斌問道,我默默地點了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