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星合聯觀察成員,是指沒有星合聯大會投票權的一些準星合聯成員的勢力。
這些勢力都是一些沒有達到加入星合聯標準的小勢力,但不同於十八座星域,這些勢力的政局非常穩定,且和國際社會的交往關系密切,背後往往有星合聯內部勢力的支援。
如果這些勢力的各項資料達標的話,便可以隨時加入星合聯,毋須像擎天僱傭軍這樣,還需要經過繁瑣的星合聯考察團考察、數論星合聯內部探討會,以及最後的星合聯大會表決投票等等步驟。
這個小勢力從170年前,就完全封閉了通往滄嵐星域方向的航路——雖然沒有許可權關掉星門,但不妨礙他們在星門的公域範圍之外設定障礙,阻礙星艦通行。
因此,從外部環境來看,滄嵐大商盟所在的滄嵐星域,已經完全被孤立了起來。
選擇只有兩條路,第一,加入五大星域聯盟或是泛銀河宇宙共同體中的任意一家聯盟,第二,被天心軍團吞併,成為迅速膨脹的天心勢力的一部分。
至於獨立自主?
在十八座星域現在的環境之中,沒有像天心軍團這樣強大的實力,或是冬霆星域那樣背後有巨臂撐腰,根本沒有獨立自主可言,遲早都會被這幾方巨獸所吞併!
從內部的環境來講。
滄嵐大商盟是一個由羅氏商盟為主導的商業聯盟政體。
其中羅氏商盟佔大商盟議會席位的百分之五十,其他各家商業組織佔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席位,同時,羅氏商盟的董事長兼任大商盟的最高執政官。
名義上,只要其他各家聯合起來,便能夠和羅氏商盟對抗。
但實際上,在羅氏商盟的挑唆拉攏下,再加上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各方勢力根本不可能真正團結在一起。
因此,從羅氏商盟統一了滄嵐星域的這幾年,藉助著之前參與五大星域聯軍瓜分了亂星星域的無上聲望,大權一直都牢牢掌握在羅氏兄弟的手中。
如果當初他們沒有聽擎天僱傭軍方面的挑唆,參與到和晨央星域聯軍討伐天心軍團一役的話,或許羅氏兄弟將徹底穩固住滄嵐星域的形勢,讓滄嵐星域變為他們羅氏兄弟的天下。
那一戰失敗後,不僅聲望大跌,原本佔據主導的大商盟聯軍軍隊權力,也因為他們嫡系軍隊的損失慘重而風雨飄搖。
後續天心軍團索要的巨額賠償,更是一擊“摧心掌”,他們兄弟二人決策失誤導致的後果,其他勢力如何肯替他們買單?
經過了無數輪會議,最終才確定了羅氏商盟獨自承擔百分之七十的賠償金,其他勢力分擔百分之三十。
這一下子,讓羅氏商盟積蓄數百年的資産幾乎消耗一空,而實力衰退之下,大商盟內部其他勢力自然要求重新確定內部議會席位的分配數額。
不過迫於外部天心軍團強勢崛起的壓力,羅氏兄弟勉強穩住了局勢,眾多勢力還是打算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可能到來的危局。
所以說,當艾斯塔爾聯邦進攻天心軍團的訊息傳開時,羅氏兄弟是最希望天心軍團崩潰的!雖然迫於和天心軍團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不能加入戰爭,但他們畢竟曾經在碎星星域和其他四大星域聯合主政過一段時間,又入侵過一次碎星星域,手中掌握著大量碎星星域航路資訊,以及沿途各個星座星系的空域環境資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