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司馬遷父親司馬談作為史官,他記錄的史書,對天災羅列有下:
建元四年夏,有風赤如血。
六月,大旱。
秋九月,有星孛於東北。
建元五年夏五月,大蝗。
建元六年二月,遼東高廟遭遇火災。
劉徹記得,這高廟是父皇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心有慼慼。
深感於王室血脈淡薄,諸侯王不行拱衛天子之職責,詔令各諸侯國修建的,其意在喚起諸王漸漸淡忘的血緣和親情。
他覺得這火燒得太蹊蹺,按說遼東這時正是冰封雪飄的時節,氣溫十分的低,為何就忽然起了漫天大火呢?
據宗正寺和太僕寺的官員說,大火燒得很猛,供奉太祖高皇帝的大殿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其他附設建築也已成為殘垣斷壁。
這難道不可以說明,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製造的災患?
而眼前,又有來報,說長陵高園的寢殿先前又被焚毀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
劉徹將目光投向面前的司馬談,司馬談很惶恐。
作為史官,他明白自己的職責不僅是忠實地記錄皇上的起居、朝廷的大事,還負有解釋天象的責任,這是一代代傳下來的使命,都不得不去解答。
但如回答不慎,往往要擔著身家性命,他不免慎之又慎了,萬一回答的讓陛下不滿意,禍及家人更為可怕。
“依微臣看來,天象與人道相分而又相應,有時是相對應的,有時卻又毫無關聯。
微臣記得當年五星逆行於空時,陛下曾借用荀子的話來解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高園失火,臣認為這純屬偶然,聖上大可不必在意,意外之事許許多多,哪裡又全然理得清。”
“是這樣嗎?”
劉徹對司馬談的回答顯然不夠滿意,他狡黠一笑,指著實錄上的記載道:“朕之所以憂慮,並非沒有根據,是因為前年有星孛於東北後,遼東的高廟就毀於火災。
今年剛剛開春,高園又再度毀於大火。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人為?
你說‘相分而又相應’,這讓朕想起了董仲舒當年在策對中的話,這是不是皇祖的在天之靈在警示朕呢?”
司馬談猶豫再三,覺得還是把天象和人事分開來說比較穩妥,要不然可就說不清了。
他整理一下思路道:“董公之言,過於玄秘,陛下也曾經說過,不可盡信,不可妄測。
臣記得周昭公十八年,宋國發生天災,鄭國亦懼。
史官欲以寶物祭灶,禱於上天,以乞救於上天,免於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