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修改了上章結尾處郭青娥對楊朱的態度,從敵視變為中立。
……
許州城與宋州城一樣乃是軍鎮,四四方方,城牆外環繞護城河,唯有西南城角因地理而外突,圓潤如鰲頭。
城內只有官員、軍隊和軍屬常駐,普通百姓分佈居於下轄的九縣,九縣及下轄鄉鎮,環城遍佈於四境之內。
風沙在葉三娘和王豔的引領下,終於出了山區,順著乾涸的河道到了蛟河匯入穎水處。
穎水當然沒有乾涸,河裡有了水,水裡自然有了船,幾人帶著二十餘難民登船順流,很快至陽翟縣城內碼頭下船。
陽翟為許州下轄的九縣之一,乃是一個重要的水陸碼頭。
穎水穿城而過,還擁有直達許州城的驛道。
許州城位於鄭安線主驛道上,所謂鄭安分別是指鄭州和安州。
鄭安線往北直抵鄭州,由鄭州可再往西抵洛陽,往東抵汴州。
往南則途經申州再抵安州。
安州位於江北,距離長江僅有一步之遙,過江就是江城。
風沙此行陽翟就是為了匯入鄭安線主驛道,驛道驛館位於許州城外,無需進城,他也沒有打算進。
他打算在陽翟暫且呆上幾日,然後視情況,看何時啟程。他當然希望越快越好,反正不能逗留太久。
陽翟古為夏啟之都,夏啟之父大禹在此受封為夏伯,所以又稱夏禹都。先秦時期,曾為韓國的都城。
風沙對許州有楊朱的味道特別敏感,完全是因為其下轄的陽翟對楊朱來說,擁有極其濃厚的象徵意義。
史記呂不韋列傳有載: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
呂不韋召集門客修呂氏春秋,將百家學說兼收幷蓄,其中就包括商家和楊朱。
前者弱思想,後者弱手段,相互結合,頓時強弱互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先秦戰國,各國商賈大加橫行,佼佼者可以輕易左右天下形勢,操弄王侯於指尖,絕不僅止於秦國。
後來呂不韋飲鴆自盡,秦皇焚書坑儒,漢武廢黜百家,又祭出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平準均輸三道國策。
這三道國策等同於對著楊朱連砍三刀,尤以最後一刀最狠,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抑制商人壟斷市場。
商家頓時被打落雲巔,甚至被踩進爛泥。賤商輕商成為天下之共識,楊朱就此失去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與此同時,儒法兩家達成聯盟,開始奉行外儒內法,隱谷正式成型。墨修亦建四靈,對抗來自隱谷的全方位絞殺。
就算這樣,兩家都沒忘了聯手滅絕楊朱。
隱谷在朝絕其思想,四靈在野滅其肉體。
兩家一面鬥得死去活來,一面以斬盡殺絕之勢,將楊朱連根拔起。
西漢時期,鹽鐵論橫空出世,不與民爭利思想大加橫行,實際上卻是隱谷用以移花接木,甚至想鳩佔鵲巢,使商家成為隱谷的生存土壤。
百家則如狼成群,蜂擁而上,各自分上了一杯美羹。
比如四靈之朱雀就在那時融合商家,開始為整個四靈提供財力支援。
後來至魏晉南北朝,玄學大興,取代儒家成為正統,楊朱趁機反覆。
本陷入弱勢的隱谷放著正統不去爭,再度聯手四靈,將楊朱徹底鏟根。
再後來,為了對抗佛門,道門加入隱谷,隱谷正式形成當今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