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本以為龍門武館很大,轉過中院建築之後,發現豈止是大,簡直是巨大,稱得上別有洞天,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後面不僅還有一處更大的武場,武場之後居然還有一座山莊,莊名亦叫龍門。山莊就在武館之內之後,位於山坳之中,三面環山。
如今不走進來,從外面當真很難發現。
後武場上不僅有男子,還有不少女子,以妙齡居多,亦有幾名持劍婦人,應該是師傅教頭之類的身份。
男女以中線兩排兵器架為分隔,涇渭分明,兩邊加起來大約三十餘人,女子佔了其中一半。
黑衫青年介紹這些女子都是夫人的侍女及弟子,又頗為自得的說自家夫人乃是少室山卓劍峰卓劍山莊的大小姐。
對於卓劍山莊,風沙完全沒有印象,顯然就是一般的江湖門派或者世家。
龍門武館的館主應該與其夫人門當戶對,女兒又入了武林正宗塗山門,說明龍門武館絕對是當地的一方豪強,難怪會有如此規模。
從後武場去到山莊,直線距離並不算遠,繞過武場則需要走上一會兒。
風沙趁機探問當地的情況。
黑衫青年對自家武館十分自傲,根本無需刻意套話,根本是滔滔不絕。
風沙仔細地聽著,加上他所知道的一些基本資訊,倒是大略瞭解了當地的情況。
登封縣下轄三鎮九鄉,村落數百,因為地理的關係,鄉鎮被山勢分割得厲害,外圍村寨常有賊匪襲擾。
這些盜匪山賊並非來自於嵩山本地,而是常年盤踞在西面的伏牛山、熊耳山之中。
伏牛山與嵩山夾出一條通路,乃是宛洛古道的北段,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交通要道等同於商貿要道,盜匪山賊自然頻繁劫掠,歷代均設重兵屯守。
奈何伏牛山、熊耳山往西連綿直接秦嶺,哪座山頭還藏不下幾座匪寨,幾百,甚至幾千人?
在地的駐軍畢竟有限,護衛沿途的驛站都力有未逮,根本剿不勝剿,更不敢往深山裡追剿,恐怕也不乏同流合汙之事。
近百年間長安洛陽附近又是戰火連連,經常整村,乃至整城被夷為白地。
經年累月下來,不知多少百姓被迫落草為寇,甚至在深山之中安家落戶,形成村寨,農忙務農,農閒為匪。
久經戰亂使得武風甚濃,哪怕莊稼漢都粗通拳腳,成為賊匪也絕非一般的賊匪。
東鄰的嵩山又門派眾多,難免會有品行不佳的敗類棄徒。這些人泰半稱得上武功高強,不乏謀略智慧,很多流落伏牛、熊耳二山,成為寨主匪首之流。
早到前唐末年,乃至當今北周,注意力根本放不過來,導致匪患相當嚴重,逐漸往嵩山蔓延。
也正因為嵩山門派扎堆,武風更濃,大股盜匪根本扎不下營寨,頂多小股賊匪尋瑕伺隙,流竄來去,作奸犯科。
不過,扎不下並不代表不想扎。
稍有點眼光的人都看得出來,只要在嵩山這邊站穩腳跟,完全可以跟伏牛山東西呼應,對商貿主道兩面夾擊。
兩邊都有據點,更是可進可退,神出鬼沒,來去如風。
落草為寇的人最不缺的就是膽子和貪慾,導致侵襲嵩山的賊匪就像稻田,今年割了一茬,明年冒起一片。
除了嵩山各門各派的正道人士會定期不定期地剿匪之外,以登封縣為首的各處鄉鎮亦會組織鄉勇護衛鄉里,也不乏主動出擊。
登封縣並不富裕,養不起那麼多衙役和士兵,自然需要諸如龍門武館這種地方豪強出人出力。
比如街上那些持棍壯漢,多半就是當地武館的門人子弟。
登封縣及附近鄉鎮,治安相當不錯,甚至路不拾遺,再離遠些那就不一定了。
另外,隱谷的存在保證豪強不少,卻不可能割據。門派眾多,卻無一邪道。
當地武館的收入多是來自弟子、商鋪、土地等產業,類似龍門武館這種名震一方的大武館,在洛陽長安等地都有分館,承接商隊護衛,亦做保鏢之類。
主要保護人家順利地透過伏牛山、嵩山這一段商洛古道北段的商貿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