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大商,國主名“受”,是帝乙的幼子。
但他的身份比較尊貴,是帝后所生。他的那些哥哥們,比如微子啟、中衍,身份都低微許多,根本無力與“受”爭奪繼承權。
因為自幼聰慧,且身份尊貴,“受”被帝乙指為繼承人。
帝乙死後,“受”順天承命,登基為帝,被稱為“帝辛”。
帝辛此人,年輕力壯,大膽而有謀略。成為大商之主後,他立刻開始著手營建朝歌,對內提高賦稅、進行政治改革、減少活人殉葬與活人祭祀、打破常規提拔任用一批小貴族和平民進入政治中樞,對外則向東南用兵,攻打東夷諸部。
大商在太戊之後,由於水患、政治鬥爭、戰爭等原因,開始頻繁遷都。直到盤庚時期,將都城遷到北蒙,將這個城市更名為“殷”,從此就沒再遷都了。
盤庚之後,又經歷了數代帝王: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辛,這麼多任帝王,都是以殷為都城。
偏偏帝辛大肆新建朝歌,遷都之心,人盡皆知。
不過,帝辛在民間的威望還是很足的,雖然大商重臣,他的兄弟微子啟、叔父箕子和比干都與他政見不和,但帝辛提拔了一批出身微寒的朝臣。
所以在遷都一事上,儘管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帝辛還是能一力推行。
至於提升賦稅,此前大商一直採取最簡單的“什一稅”,但是帝辛不斷對外用兵,雖然基本上沒吃過敗仗,獲得了不少戰爭繳獲,但還是有很大的財政負擔,不得不增加賦稅。
在祭祀和殉葬等方面,大商一直喜歡用活人祭祀、活人殉葬。
這幾百年來,摧毀了那麼多的敵國,鬼方、土方、朔方、巴方……每次抓到的俘虜,大部分都用來殺死祭祀祖宗、祭祀昊天上帝,少數分配給貴族的,也大多被用於殉葬。
而到了帝辛執政時,由於國家連年征戰,缺乏勞動力,帝辛便和他提拔的那些出身微寒的臣子一起想了許多法子,比如禁止大規模使用活人祭祀和活人殉葬。
要知道,在帝辛之前,大商每年活祭與殉葬的奴隸在5萬至10萬人之間。
這是什麼概念?在帝辛繼位時,大商及其諸侯國的總人口是470萬。
整個朝歌,商人和奴隸的總數也只有不到20萬。
帝辛的舉措是有效的,經過這些年的政治改革,大商的人口總數與奴隸人口數都有較大的增長。
而在這個落後的時代,人口就代表著生產力。
人口多了,糧食就多了,兵員就多了,國力就強大了。
在帝辛的統治下,大商頗有武丁時期的風采,文治武功都頗有建樹。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大商,正是國力鼎盛之時,有烈火烹油之像。
但是,以凌攀超越時代的目光看來,大商的隱患也很多。
首先,大商直接控制的區域並不大,冊封的諸多方國之中,有的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這些諸侯國,雖然暫時未必想反抗大商,也未必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將來可就不一定了。
其次,大商的分封制,在不斷地將直接控制的區域分封給王室子孫,讓本就不大的直屬領地變得越來越小。帝辛雖然勵精圖治,這些年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他實際控制的領地比起武丁時期已經要小了很多。
第三,帝辛提拔的出身微寒的朝臣,比如飛廉、惡來等,身份尊貴的重臣之間,一直有著劇烈的衝突。大商在成湯時,曾不拘一格降人才;但隨後還是走上了世襲之路,由大貴族和宗室把持朝政。帝辛要進行政治改革,不但要削弱宗室老臣的地位,還要削減他們的利益,大貴族和宗室老臣怎能不反撲?
所以,凌攀覺得,帝辛的統治,未必穩如泰山。
而凌攀此次,是想要在這黃河世界建立天庭和蒿里,在天地間建立起輪迴和神職體系,還要冊封諸神,讓諸神歸位、各司其職,完善天地執行規則。
這樣的大工程,以他第七境巔峰的實力,絕對是無法直接做到的。
哪怕讓他現在將人們意念中的蒿里由虛化實,他也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