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是吸取真宗皇帝的教訓,禁止各地進獻術士道官。
九是令淮南十三山場實行貼射茶法。
公允的說,劉娥的這些施政都是些善政,她的政治素質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劉娥不是喜歡護短,肆意庇護一些內侍和親戚,曾經提拔了七十多個庸碌不堪的親近之人的子弟,她的歷史名聲會更好。
劉娥隨後下的兩個詔令很是過分,一是“並議皇太后儀衛制同乘輿”,二是“凡有官名及州縣與皇太后父名相犯者,悉改易之。”
吳夢看後非常厭惡,第一個詔令純粹是劉娥想嚐嚐皇帝儀仗的滋味,作為趙禎的老師,他必然是維護弟子的威嚴,不過想想趙禎還小,吳夢還是忍忍算了。
第二個詔令發到臺灣府時,被吳夢堅決抵制了,劉娥的父親名諱中有個“通”字,那麼按照詔令就要改名,比如“通判”就要改名為“同判”。
吳夢對封建王朝的避諱本來就反感,而且劉娥拿出個死去很久之人的名字要求避諱毫無道理,大宋如此多州府的通判要改名稱,天知道有多麻煩。
還有諸如“交通、通訊”都是些常用詞,已經寫入了臺灣府的制度之中,司運參軍的職責清晰明瞭的寫著負責管理“海陸交通運輸”,若是不用“通”字,還真想不出來用什麼字。
義憤之下,吳夢第一次給朝廷上了奏疏,疏名:《請除皇太后父名避諱疏》,疏曰:“先帝新政未始而崩殂,賴先帝在天之靈庇佑,皇太后和陛下實行仁政之故,今臺灣府工坊大興,農耕興旺,大宋天下歲入漸長,已無虧空之憂,此皆是我大宋即將大興之像。
草民素聞太宗皇帝為免天下臣民避諱不便,故改名為‘炅’,此皆太宗愛民之心也。今有皇太后之父名諱‘通’,故令天下官名及州縣名與皇太后父相犯者,悉改易之,草民卻以為此乃擾民之策。
州府通判一職始創自我朝太祖皇帝,今因避諱需改名為‘同判’,草民欲問,太祖皇帝與皇太后之父孰高孰低?
今因避皇太后父名之諱而改祖宗之制,草民還欲問,這是否為不敬太祖,不尊祖制?
且‘通’之一字,民間用之甚廣,皇太后愛民如子,豈會因盡孝而致天下臣民困擾,此必是皇太后身邊的佞臣故意矇蔽聖聽而為,御史大臣應進諫罷此竂以正視聽。
草民恭請皇太后效仿我朝太宗皇帝,除此避諱,以彰顯我大宋煌煌天朝氣度和皇太后之英明風範。”
明封的奏疏分別放到了皇宮和政事堂的案几上,王曾和魯宗道看了以後連連拍案叫好,劉娥閱後恨的直咬牙,偏偏她毫無辦法。
自從劉娥垂簾聽政以來,吳夢從未乾涉過朝政,也從未上過奏疏,而是不停供應大宋本土的軍需,其實也變像鞏固了她的地位,若是臺灣處處跟她對著幹,劉娥的位子能不能坐得穩還是個未知數。
這次的奏疏吳夢同樣沒有一句悖逆之言,他只是提出了祖制,拿太祖、太宗皇帝徹底壓住劉娥的父親,且句句在理,劉娥能怎麼辦,她總不能說太祖皇帝不該取“通判”這個官名,太宗皇帝不該改名吧。
收到奏疏的翌日,劉娥打落牙齒往肚裡吞,她只好再度下詔,廢除避諱自己父親之名的詔令。
喜歡大宋的變遷請大家收藏:()大宋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