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睿笑道:“這還有假,李都管等下看著便是。”
李鐵牛道:“能否在鍊鋼爐旁也裝上一個吧,鼓風實在太累。”
丁睿道:“會裝的,莫急,這幾年都會裝上。”
待到蒸汽機與鋼管連軋機用皮帶輪連線好,之後,鐵匠們拿著著鐵鉗夾已經鑽好孔的坯料在火上燒紅,然後插入外塗硫化豬油脂的遊動芯頭,喂到鋼管軋機進料口。
控制軋機的礦工扳下手柄,蒸汽機冒出大量白氣,一對軋輥轉動自動將鋼管軋了過去,一陣令人牙酸的“嘎吱嘎吱”響過,鋼管第一次減徑成功。
後面的鐵匠夾起鋼管,再放入遊動芯頭,放入第二對軋輥進行第二次減徑,三次減徑後,當今天下第一條機軋無縫鋼管在臺灣誕生了。
待鋼管冷卻,吳夢吩咐李五拿過來瞧了瞧,滿意的點了點頭道:“睿哥兒,以後這蒸汽管道就用這無縫鋼管,那些銅管留著日後做蒸汽機的潤滑油管用。”
丁睿道:“師父,還是用蒸汽柱塞泵來加壓潤滑油麼?”
吳夢笑道:“告訴你蒸汽機注水用柱塞泵,你就老想著柱塞泵,這油泵應該用齒輪泵,單獨接一根蒸汽管出來帶動小蒸汽機齒輪泵,輸油均勻,壓力恆定。”
丁睿不好意思的笑了,用沒有洗過的手摸了摸額頭,額頭上頓時一片漆黑,引得眾人鬨笑不已。
乾興元年1022年)十一月底,台州寧海縣周家莊,周文德恰好未曾外出,他年已過五旬,極少出海,以前想過至日本定居,但落葉歸根還是思念家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可兩年前被林貴平一嚇,又萌生了去日本的念頭。問題是周良史去了臺灣,族中無人管事,這家大業大不是想走便能走得了。
家僕入內,叉手行禮道:“主君,大衙內有書信來到。”
“哦,速速呈來與我一觀。”周文德喜形於色。
這兩年周良史來信寥寥,開始是報平安,後來是訴苦,言及臺灣剛剛屯田,糧食、物資、住宅都不盡人意,再後來卻口氣一變,言說臺灣學問深奧,竟有燒石炭加水便可自行轉動之神器,似周家這等造船之術在臺灣僅為兒戲,他正奮力摸索精深造船之術。
雲裡霧裡搞得周文德摸不著頭腦。周文德曾想路過日本時上島一觀,卻被周良史勸阻,言說島上皆是皇城司指派的精銳軍卒,閒雜人等一概不許上岸,運糧運礦的船工都不許離開碼頭,吃食皆有碼頭食堂提供。
看過周良史的來信,周文德心下放下了大石頭,這能上島便可看望侄子,大兄就周良史這一根獨苗,這侄子和侄孫若是有個三長兩短,他如何對得起去世的兄長。吩咐家僕:“速去傳三郎、四郎前來。”
乾興元年十二月初,周文德令他的大兒子照看族中事務,帶著兩個兒子和周家旁系的幾個青年才俊來到了上海碼頭,與在此處的運礦船對相會,出示了周良史的書信後,便隨著運礦船隊一起穿越海峽來到了基隆。
喜歡大宋的變遷請大家收藏:()大宋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