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越遺民內附一事定好,基隆淡水兩縣便需建制,七百廂軍將全部開拔至河口縣,基隆港將只留下三百廂軍守衛。因人手緊缺,林貴平再度向朝廷上奏疏,請朝廷儘快安排燕肅前來上任,
吳夢安排幾個學子做好淡水的初步規劃,廂軍到河口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根據規劃砍伐樹木修築軍營,搭建帳篷供泰州移民居住。
調往河口的廂軍們中有不少是第二批過來的禁軍,不由叫苦連天,這好日子才過了多久,又開始要大搞建設,搞建設也沒什麼,關鍵是住的太差了,這樹木搭的房子哪有磚瓦房住的舒暢。
去歲隨著禁軍過來的還有一些宮裡的匠人二十多名、管事的書辦有十幾名,匠人跟著南下,書辦留著給燕肅建立州衙使用。
吳夢見四處一片忙亂,嘆了口氣,今歲忙完,今歲移民安定下來,以後的日子就舒坦許多。待臺灣學堂的學子們過兩年結業了,衙門裡有了吏員,再來大批移民就不至於手忙腳亂。
林貴平和鄭鈞打算先去淡水,此處先由和尚照看,何況工坊全在這邊,吳夢和丁睿也只能留在此處。
準備開拔了,植家卻給林貴平和吳夢出了個難題,他們要求讓植家的孫子植令、孫女植真留在基隆上學,雖然植令已經過了年限,但植令學過聖人之言,而植真則剛剛十二歲,屬於擦著邊線,兩個孫子上學事小,關鍵這語言不通,黃德一肯定要帶去淡水,這又如何弄?
吳夢考慮到民族團結的問題,起碼這是沒有絲毫戰損的和平解決,他讓黃德一修書一封給家鄉,招募四個識字的成人去淡水充當閩越移民的大宋官話教授,再招募兩個少年男女來做植家孫子孫女的伴讀。
開拔的時辰到了,林貴平將禁軍分成兩路,一路五百八十人由自己率領分坐三艘大海船攜帶輜重南下,另外一路一百餘人由鄭鈞帶領翻過獅球嶺,再沿基隆河騎馬南下,兩支人馬於淡水閩人寨子匯合。
林貴平此舉是讓鄭鈞沿途檢視基隆河水情,以備將來透過基隆河順流而下運輸各種農具、鐵器、物資到河口,這比走海運快的多。
鄭鈞在太平州已經一年,一開始頗為歡喜,臺灣荒涼,太平州卻是沿江的繁華城鎮,按照臺灣的旬休之日便可至太平州州城耍子。
可時光一長,鐵礦開採後無窮無盡的瑣事便隨之而來,周圍的地主、百姓紛紛上山挖礦,官府禁之不絕,一些貪官汙吏甚至和當地的豪強大戶互相勾結,帶著民夫上山挖礦,開爐鍊鐵。
臺灣廂軍僅有十名在那處,根本護之不及,報於衙門,知縣、知州,也是無可奈何。鄭鈞受多了這鳥氣,很是懷念臺灣令行禁止的歲月,數次要求回返。
林貴平了解到太平州現狀,卻知此時不是解決此事的要緊時候,將臺灣的另一名副都頭派去接替鄭鈞,吩咐他到太平州後緊守門戶,保證臺灣所需礦石即可,那些豪強大戶無須去管。
鄭鈞率領著一百餘廂軍向南翻越大山而行,這一帶已修好官道,水泥路修至獅球嶺山腳,山頂設有宋軍的瞭望哨,每日接替,這兩年太平無事可從未間斷。
廂軍們越過哨卡後便沒有了路,這裡是基隆營田司的南部界線,再往南除了探馬下去過一次,這兩年大搞建設缺乏人手,再無人前往。
一路樹木眾多,荊棘叢生,崎嶇難行,眾軍士抽出腰刀和斧頭開路前行,辰時出發到晌午時分還未下山,又走了個把時辰,方進入了山中峽谷,鄭鈞吩咐眾軍士打尖稍作歇息。
歇息半個時辰後,牽馬繼續前行半個時辰,走出峽谷,眼前一片開闊,潺潺的河流蜿蜒著向西南流去,眾人歡呼起來,這天當空而曬實在熱的緊,騎軍門上馬疾馳到河邊,互相澆水降溫。
鄭鈞見水流平緩,就是不知深淺,便命軍士脫衣下水,遊至河中心潛水查深,三名軍士涉水後稟報說約有三人深淺,鄭鈞心裡有了數,這河流中間深,可河床兩側過長過淺,可以行船,但船不宜載物過多,易於擱淺。
歇息片刻後,沿著河邊直下。鄭鈞發現此處地勢平緩,本是屯田的好地方,但吳夢說了沿河而下最多三十里可屯田,再往下海潮滿潮時河水上溯,容易沖垮堤岸。
馬軍騎馬緩緩而行,太陽西斜,鄭鈞吩咐就地露天宿營,二十幾個馬軍騎著馬便往叢林而去獵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