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禧四年六月寇準被罷相後,大宋朝廷文武大臣更換了不少,劉娥逐漸把持了朝政。
大宋朝廷的政治體制頗為怪異,行政和軍政分別為政事堂和樞密院節制,合稱東西兩府,而財權歸屬於三司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
宋廷的三省六部制不過是徒有虛名,吏、禮、兵、工、戶、刑部的尚書皆為加官之虛銜,六部官員皆為閒官,純屬修養和貶官的性質。
吏部的主要職權被審官院代替,禮部僅僅保留了貢舉的職責,宋廷另設禮儀院行使職權。
兵部完全是個空架子,大宋最高軍事機構為樞密院,有調兵的權力和高階武官任命之權,而三司負責禁軍和廂軍的後勤物資、武官升遷則歸屬於審官西院
統兵權則在三衙殿前司、侍衛步軍司、侍衛馬軍司三個衙門),三衙對全天下的禁軍有訓練、統領之權力,三衙直屬皇帝,不歸樞密院節制。
工部的職權基本是三司鹽鐵司和戶部司行使;刑部還有些職權,但主要的刑罰稽核職責也被審刑院接替。戶部就不必提了,三司已經全部代替;
而三司是個龐大的機構,由戶部、度支、鹽鐵合稱為三司,一般設正使一人,副使三人,分掌三部,從蘇州調任的孫冕便是掌控戶部。
戶部管收稅及修築營造,度支管支出,鹽鐵司規模最大,掌礦場、鹽政、鐵及各類官營工坊。
再說說地方官制,表面上來看有路、州或府、縣三級,路有轉運司主掌稅賦)、提點刑獄司掌刑獄複核)、提舉常平司管常平倉)
而實際上某某路與州府之間並不存在隸屬關係,路有監督州府之權,卻無管轄之權,甚至某些轉運使的官銜和地位遠不如知州或是知府,所以實際上大宋只有州和縣兩級政權機構。
...........
此時的皇后劉娥權欲心甚重,為掌控朝廷軍權,趁著趙恆糊塗之際,她提拔幾個親信充任了三衙管軍大將,掌握了朝廷的軍權。
統兵的三衙除了殿前司副都指揮使蔚昭敏之外,侍衛步軍司都指揮使馮守信、殿前司都虞侯夏守恩、侍衛馬軍司都虞侯劉美都是劉娥的親信,她這一手可真是厲害。
侍衛馬軍司劉美卻是個大笑話,他原名龔美,本是川蜀之地的小銀匠,與皇后劉娥早年成婚,後來夫婦倆來到東京城謀生,
到了京師之後,龔美因生計艱難,打算將劉娥賣掉,再嫁他人。
時宋太宗第三子韓王趙元休後改名趙恆)的指揮使張耆此時還叫張旻,公元1025年改為張耆)將劉娥推薦給韓王,趙元休一見劉娥,大為喜愛。
宋太宗聞聽皇子與出身微賤且來歷不明的民間女子廝混,大怒,令趙元休將劉娥趕出王府。
趙元休不敢違抗父親之命,又難捨劉娥,遂將劉娥秘密安置在張耆家中,不時私會。
張耆見劉娥是皇子極愛之人,侍奉她甚為謹慎小心。為避嫌,張耆從此不敢回家居住,在外面另選了一處宅子安身。
後太宗駕崩,太子趙恆濟生大統。即位後,趙恆才將劉娥接入宮中。
劉娥後來與龔美兄妹相稱,龔美才改名為劉美,劉娥對這前夫也是頗為關照,先是做媒讓錢惟演的妹妹嫁給了劉美,生下了劉從德。
後來又讓劉美從軍,一直升遷至侍衛馬軍司都虞侯,按照職務來說,這是馬軍司第三把手。
而錢惟演字希聖,吳越王錢俶子,錢俶納土歸宋後,他也來到了東京城。
自從他把妹妹嫁給了劉娥,便成了皇后的親信,緊跟劉娥十幾年,也是一路升遷,先是任知制誥,又升為翰林學士,再後來與丁謂勾結同為後黨一員,升為樞密副使。
再說當初收留劉娥的指揮使張耆,如今也是平步青雲,為武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出判陳州。
劉娥的這幾個親信,包括身邊的什麼羅崇勳、皇甫繼明等內侍無一人不是錢、權慾薰心之輩,尤其是張耆,那斂財之法令人噴飯,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朝堂上劉娥也安插了不少親信,天禧四年六月之後,政事堂本是丁謂和李迪同為宰相,結果這二人尿不到一壺,共事不久紛爭不斷,丁謂遂獨斷專行,私下任命官員而不透過李迪。
李迪本就看不慣丁謂,且個人恩怨是私事,官員的處分調動事關國體,李迪按捺不住了,憤然道:“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報國,死猶不恨,安能附權幸為自安計邪!”
天禧四年十一月,李迪在崇政殿外當眾臭罵丁謂是奸佞之臣,舉起笏板在崇政殿外便要揍丁謂。
病患纏身的趙恆不勝其擾,他令翰林學士劉筠起草詔令,將他們雙雙罷相,李迪出知鄆州,丁謂出知河南府,來個眼不見心不煩。
丁謂臉皮極厚,翌日還入朝隆恩。皇帝責問他們的相爭,丁謂以受害者的無辜口吻回答道:“非臣敢爭,乃是李迪辱罵微臣,微臣還望替陛下分憂,豈會與他一般見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時的趙恆已是病得糊塗之極,加之劉娥一吹枕邊風,便又令翰林學士劉筠擬詔令丁謂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