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智慧和尚,李五和丁睿推著吳夢慢慢走向學堂,夜空已經漆黑,涼涼的秋風吹在身上隱隱有些寒意。
河畔的土路靜謐無聲,耳畔只有婁江潺潺的流水聲和遠處隱約的機器噪音,明亮的月光映照下,三人的前方拉出兩大一小長長的身影。
吳夢吩咐李五停下,他扭過頭看到了天邊剛剛升起的一輪圓圓的明月,再過兩日便是八月十五中秋節,忙忙碌碌間他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兩年多了,不由得長吁短嘆。
丁睿看到自家師父臉上愁苦的模樣,趕緊問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師父是想家人了麼?”
吳夢搖了搖頭,苦笑道:“家中已是無人了,還有甚可想的,只是回憶些舊事。”
心道想有什麼用,那可是一千年的時光,怎能用已知的距離來衡量。
丁睿道:“師父,中秋時節這河畔可熱鬧了,蘇州城和村子裡的大人小孩都來河畔放燈。”
吳夢笑道:“那中秋節的月餅好吃麼。”
“月餅不是經常有的吃麼,為何要中秋節吃。”丁睿不解的問道。
吳夢又要拍腦袋了,這大宋過中秋節的規矩和後世是不一樣的。
月餅起源應為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真正盛行就是起自宋朝,但是月餅在大宋卻是尋常食品,並非中秋節專用。
“師父一時糊塗,忘記了,走吧,夜裡有些涼。”吳夢訕訕道。
“好的,吳先生,你想吃月餅麼,明日看誰去蘇州城買點給你帶回來。”李五關心的問道。
吳夢想了想,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吃月餅賞月,何必在乎別人,便道:“好,幫某買上十個八個,再買些送到楓橋寺給大師和那兩個小娘子吧,那兩個小娘子孤苦伶仃也甚是可憐。”
三人一路說著閒話往學堂而去,身後只留下白白的月光籠罩在靜謐的土路上,四下裡一片寂靜。
翌日東方的天空中剛剛露出魚肚白,太陽還未出山,渡口旁的市集裡便擺滿了各種攤位,到處可見到一個個商販滿臉殷切,拉著大車小車的貨物,扎著堆和人討價還價。
隨著煤球作坊、酒坊幾百名幫工的入駐,連同家眷已有上千之眾,不知不覺間這裡已經成為蘇州城郊最大的集市。
市集的範圍一擴再擴,即算不是趕集的日子,市場裡依然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四面八方來趕集的人群把對岸的渡口堵了個結結實實,渡船的船舷都要與水面平齊了。
艄公大急,喊道:“上不了了,勿上、勿上......”,說罷用力揮舞著竹篙將還想擠上船的村民趕跑。
待人群散開,他趕緊撐著船離開碼頭往對岸走,還是有幾個壯小哥自持靈活跳了上來。
渡船連著晃盪了好幾下,一船人都在怒罵,那幾個小哥假裝沒聽見,厚著臉皮鑽進船里人群之中。
明日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煤球作坊、酒坊和學堂放假三天,作坊簡直是個鑄幣機,丁大勝賺的盆滿缽滿,過中秋時給所有蘇州和潤州的幫工們發了一百文錢。
幫工們揣著意外之錢便放不穩當了,日上三竿,兩個作坊的幫工們帶著渾家、孩子,擁入了市集。
如今的幫工們兜裡有了錢,平日裡自家的吃食都在食堂解決,這幾年糧價一直不高,頗剩下了些錢財,故趁著今日休息一起來採買過節的菜食、酒水、果兒,還有孩子愛吃的零嘴。
市集裡賣糖葫蘆的老漢手忙腳亂,地上的錢簍放滿了銅錢,十幾二十個小孩童伸著雙手使勁喊著:“先給我,給我......”
老漢的額頭滿是汗珠,臉上卻笑容不斷,不停從架在煤爐上的鐵鍋裡把裹好糖衣的山楂夾出來,串上竹籤遞給面前的孩子們。
長期在市場炫耀麻布穿不爛的小販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一個展布拉尺,一個拿著剪刀裁剪,小娘子們嘰嘰喳喳的圍著兩個小販,把他們耳朵都吵聾了。
拉尺的小販急了,忙喊道:“眾位小娘子,一個個的來,別亂喊,等下我等把尺寸都搞錯了……”
賣肉的劉老漢則大聲吆喝道:“肥豬肉嘞……”
手上卻是不停,那把雪亮的割肉刀上下翻飛,油乎乎的褶子臉上滿是笑容,
“劉老漢,你這肉割的骨頭太多了,怎可如此。”一個老婦人叫的很大聲。
“你還不要,老漢我留著,稍傾學堂的廚子來了一準就買走了。”老漢割下骨頭,補了些肉給他。
豬、羊的骨頭學堂基本天天都會買了熬湯給學童們喝,一開始包括和尚都不理解為啥吳夢非要買骨頭。
吳夢也懶的跟他們解釋,其實兒童經常喝骨頭湯,能及時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骨膠原等物質,增強骨髓造血功能,有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而成人喝骨頭湯可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