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孫冕這日正午喝了酒後回到州衙後院,前來蘇州探望夫君的孫夫人正在後院歇息。
看著醉醺醺的孫冕回來了,便氣不打一處來,張口便罵:“你這老不死的,喝這麼多嫌命長了。”
孫知州大著舌頭說道:“夫人莫怨,此次林壯士獻出良方,府治稅賦大增,過得兩三年再跟聖上請辭,老夫也可安心致仕。”
知州夫人半信半疑:“老傢伙,你莫不是喝醉了,怎會有這等好事落到你頭上。”
孫知州其實有些懼內,耐著性子將那幾樣法子告訴了夫人,並信誓旦旦的說自己全部實地驗證過。
知州夫人還是有疑慮:“夫君,這莫不是騙子,這等好事怎麼會只來找你,直接去東京政事堂獎賞更高。”
孫冕怫然不悅,附耳在夫人耳邊說了幾句,夫人眼神一顫:”當真是那人的信物。”
“那還有假,某親自驗過,這東西誰敢假冒,那可真是殺頭的大罪。”孫冕不屑道,嫌棄自己的老妻沒有見識。
“真是那人的信物,此事便可靠了,老爺三年回家便有望了。”
知州夫人頓時高興起來。大宋不允許外派官員家眷隨行,孫冕六十歲的人了,一直在外地轉著圈的任職,與夫人聚少離多,聞聽日後便可相聚如何不悅。
孫冕想的倒是好,誰知幾年後他自己反倒不想走了,不過到那時又由不得他了。
第二日晨起,他至後宅灶間檢視石炭爐,早起的老僕已按照林貴平所授之法換煤開火,煤孔上火苗正旺。
孫冕問道:“此爐從昨日至今已更換幾塊石炭。“
老僕答曰:”回稟老爺,僅更換三塊。“
孫冕微微頷首,看來林貴平此言不虛。當即吩咐管家將另一個未用的石炭爐和五十餘塊煤球裝船,派了一個心腹之人修書一封送上東京城。
…………
第二日夜裡,待丁睿做完習題離去後,吳夢撫著腦袋仔細想了想,長洲縣衙的衙前改制還是得先把經濟收入弄上來,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遂提起筆來仔細計算煤球工坊的銷售額和利潤,按照蘇州城十幾萬人計算,如若有兩萬五千戶使用煤球,則每日需要用煤九萬宋斤57.6噸),一年需要石炭兩萬一千噸。
後世的全國產煤7億噸,人員也是7百萬,人均年採煤量是一百噸上下,不過那是人為的限產,最好的參照便是後世七十年代對鎮江的產煤量,人均大概不超過八十噸。
那時候的開採條件比現在好些,現在的優勢在於用煤量少,只需要開採淺表層的煤炭,至於那些挖深幾百米的現在想都不要想。
那麼根據現在的條件,吳夢認為採煤正常化後的年人均產煤量最多四十噸,日均採煤量一百一十斤。
算到這裡他突然想起一個巨大的問題,潤州煤礦的儲藏量只有兩百五十萬噸不到,還是包括五百米深的地下,現在是開採不到的。
按照現在採煤的深度,只怕最多能支撐幾年的用量,幹上幾年得馬上換地方,而且鎮江氣煤太多,不能挖的太深,否則很難杜絕瓦斯中毒和爆炸。
思及此事他又算了一下賬,開封城一百多萬人口,算三十萬戶,那裡可是北方,就算是用煤球每日也至少得用三塊半煤球,一天要消耗一百多噸煤,一年下來需要五萬多噸煤,摺合五十萬石。
如果用散煤,那消耗量至少增加三倍,就目前的運輸手段,既要保證糧食的漕運又要保證煤炭運,如此之大的運量很難做到,看來歷史上宣稱開封府在北宋後期全部用煤的說法有些問題。
吳夢陷入了沉思,鎮江那煤礦不能做長期打算,估計技術沒有進步十年不到就得搬遷,至於大量的煤炭供應還是得去徐州。
可那又太遠了,運河水淺,需要大量船舶運輸,一到漕糧運輸的繁忙時節,必然無法保證蘇州的石炭用量需求。
他開啟了自己的背囊,仔細察看地圖,搗鼓了大半天,用力一拍枯瘦無力的大腿,有了,太湖西邊的長興縣就有個煤山鎮。
那處明萬曆年間就開始採煤,建國後安徽省為支援浙江省,還把自己境內的牛頭山煤礦劃給了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煤礦,一直開採到後世的2013年,現下煤山鎮歸屬於兩浙路安吉州湖州)長興縣。
這個礦必須拿下,運輸也方便,在太湖上可用六百石的帆船直接運輸至工坊碼頭,一次可載三十噸,先期打造十艘帆船即可保證蘇州所需石炭不間斷的供應。
解決了石炭礦的問題,他又回過頭來計算煤球的盈利能力,先期保證一萬戶百姓使用的石炭量一年要八千四噸,至少要有四百名採煤礦工,加上後勤保障得有五百五十人以上。
工坊三百人足夠,每月每人工錢一貫三,加上伙食、學校等雜支需要人均兩貫,那麼每月的工錢開銷1700貫,一年的工錢留些餘地一算總支需要兩萬一千貫。
另一個大頭便是運輸,運輸費用不高,朝廷規定的是順水每百斤運一百里遠只需十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運糧北上的漕船是返程順帶石炭,從鎮江到蘇州只收八文錢百斤,不計算水路的長短,那麼船運費換算成宋制後這八千四百噸總運價是四萬貫,太驚人了。
其他零零碎碎的開支算個二千貫,而一萬戶每年的需求量大致為一千一百萬個,總收益是四萬四千貫。
潤州的稅錢可忽略不計,那是用煤來抵賬的,路上的過稅林貴平已經打點好不收,蘇州百分之三的稅金可是少不了的,需銀錢一千三百貫,這幾項成本一加,煤球工坊倒虧兩萬貫。
吳夢一看傻眼了,那些網路穿越小說莫非是騙人的,搞蜂窩煤可是賺大錢啊,他不死心又算了一遍,確實需要這麼多成本,沒有林貴平的神秘勢力,只怕虧的更多。
他閉著眼睛仔細想了想,終於搞明白了一件事情,古代在沒有解決交通問題的狀態下,發展經濟的代價太大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在古代畝產不高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商業並不能得到太大好處,難怪古代會抑制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