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初,吳山村婁江河畔春風拂面,柳枝輕揚,今歲的春季來的比往年早了一些。
河岸邊一群民夫們正在砌窯燒磚,挖坑立基,吳夢坐著輪椅在旁邊看熱鬧。
吳夢瞧了瞧民夫們挖的地基,宋代修築地基謂之“開腳”,首先用三角狀的石頭墊於地基下的平面,隨後將三角石塊用巨木夯實,在兩側還砌上橫向的青磚加固,地基打的甚為紮實。
這裡是丁大勝建造的新式學堂,有四間課室,幾間睡房和灶屋、食堂、閣子,還遵照吳夢的要求建了個小操場。
他是看到吳夢三五天去廟裡授課往來甚是麻煩,便拿出錢財建了這座新式學堂,學堂位於渡口的上游,正在修造中的煤球作坊位於渡口的下游。
學堂建成後,廟裡的孤兒們和村學的孩子日後到此處免費就學,孤兒們的糧食還是由盛隆商鋪負擔,而灶屋、餐具、廚子、先生束脩由丁大勝負責。
其實只有王夫子要給束脩,吳夢是收了等於沒收,一股腦全放丁大勝那兒,智慧和尚是有飯吃就行。
這一切都是出於吳夢的建議,最初丁大勝還有些不解,孤兒可以免費,何以村子裡的學童也免費?
吳夢就說了一句話:“員外,將來工坊的幫工可是需要有學識的。”
丁大勝一聽就明白了,吳夢的意思,那就是意欲取之必先予之,培養起來的學童將來就會是工坊未來的工匠,他本就看中了煤球的前景,於是爽快的答應下來。
吳夢培養孤兒是有很強的目的性的,就是讓他們成為自己和丁睿將來的得力助手。
基於將來必將對社會進行改造,而實現改造的首要條件就是普及教育,所以才想著免費讓這村裡的寒門子弟進來上學。
當然吳夢不會傻到在這種學堂裡宣揚眾生平等、打土豪分田地之類,他的目的便是培養有數理化基礎的人才。
經過住在吳山村劉大郎家裡的經歷,吳夢對宋代農民的生活有了個初步的瞭解。
蘇州這種富庶的地界,能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約佔七成,其餘是少田或無田的佃戶,租種的佃戶與主家對半分收成,無需交納官府糧稅。
自耕農則需要交納糧稅,糧稅不管畝產多少均為每畝一斗,這種收稅的法子是趙恆下達的詔令,算稅賦簡便,但在畝產參差不齊的北宋卻是不太公道的。
西北邊畝產貧瘠的地方甚至不到一石,且只能種一季,畝產照樣收稅一斗。而江南一帶這邊土地肥沃,畝產占城稻可達二石出頭,比北方可是高多了。
據歷史記載江南還有畝產高達五、六石的。這種一刀切的方式讓糧稅的稅率變成一十而稅一者有之,二十而稅一者有之,三十而稅一者有之。
至於那些無田戶的須交一半收成的田租,現在宋初時期大家還遵守契約,到了北宋中期,佃戶拖欠地租成了習慣,後來的呂惠卿身為政事堂宰相都無法收到滿租,更不要說普通地主了。
更搞笑的是大宋官府後來為鼓勵民間複種,規定對第二季種的麥子不收租,偏偏能種兩季的都是江南之地,愈發加大了南北差異。
所以蘇杭之地在宋代相當還是比較富庶的,只要沒有天災,哪怕是佃農還是能吃上飯。
大宋此時還沒有與黨項開戰,朝廷財政雖然沒有鹹平年間寬裕,但百姓負擔並不重。
吳夢當初看《中國經濟通史》的時候,那裡面提到宋仁宗趙禎時代商稅收入增高,從宋真宗時代的450萬貫提高到1950萬貫,酒稅從428萬貫提高到1710萬貫,鹽稅從355萬貫提高到715萬貫。
這本書說這是嚴重的剝削,吳夢並不這樣認為,朝廷不收商稅那就得榨取農稅,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高不靠收稅靠什麼?更何況人口的增長也會令稅賦增長。
北宋的很多產業是官營,社會在發展,稅收同樣會增長,北宋大部分是農民,除了鹽稅,這些稅賦的增長對農民的基本生活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至於北宋地方衙門收稅時搞的什麼折變、科配、和買、腳力錢,那確實影響了百姓的生活,是一種變相的剝削,是需要革除的部分。
說宋初的大宋朝廷想盡辦法剝削老百姓是有失偏頗的,鹹平元年趙恆就下過詔書“方域至廣,邦賦實繁。責在有司,抑惟前典。今逋逃罕復,租調弗均,關市之徵,逮于山澤之產,鹹助軍國之資。宜令三司使以下,同經度件析以聞。歲用所額,無俾有闕,勿得增加賦斂,重困黎元。”
這裡面已經很明確的提出了不允許地方官府增加賦稅。
大宋當下真正的問題的就是南北、東西的畝產和經濟都不平衡,地域差異極大。
北宋的冗官也根本就不是問題,對於吳夢曾經想過的改革來說,這些官員的數量怕是嫌少,只是素質有待提高。
至於冗兵,也不算什麼問題,首先人家廂軍大部分是自食其力的,修橋補路、疏浚河道、運河拉縴等等這些可都是他們乾的,跟後世的武警有些類似,如果沒有廂軍,那還不是得徵發百姓們來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