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色有些難看,仔細回憶了一下,自己確實沒有參與過任何真正的機密事件。
“有沒有蛛絲馬跡可以推斷出來?”
法明無奈的點點頭:“若說是蛛絲馬跡,也只是配合我屬下自己的猜測才勉強算是能夠摸到一星半點兒。只不過實在是事關重大,我和誰都沒敢說過這個猜測!”
“你說!”
“太平道應該是在益州七府七縣之中佈下了陣法,隔絕了雲雨。我之前在兩河村所說的並不是假話,真的是十年不雨。這話是陽壽府持觀真人正一說的,讓我們散播出來。目的...很有可能是,掀起民變!”
此話一出,全場嘩然...
掀起民變?這對於薛堅或者是莫顯民來說簡直就是不能接受。民變的說法很委婉,若是不委婉的說那就是造反。
太平道要造反?
“不可能。連村中的幼童都知道,道教乃是我大乾朝的國教。從太祖年間至今,乾朝已經享國超過千年了,所有帝王都未曾動搖過道教的國教地位。道士的身份受到尊崇,甚至都可以和縣令比肩,如何能夠造反?有什麼理由造反?”莫顯民率先反駁,一張老臉都顯得有些激動。
薛堅也搖了搖頭:“我同意老莫的想法,沒有理由。雖然巡山使大人乃是太平道中人,此事卻也實在是太過於荒謬了。”
宋時看看他們兩個,又看了看法明,示意讓他繼續說。
“老爺,他們二人都不是太平道中人,更是身故多年,自然是不知道其中的隱秘之處。我大乾朝自憲宗、肅宗、穆宗開始,人皇就篤信佛學。一直興盛了好幾百年,直至先帝也一直篤信佛學。更是有傳說,有一位人皇出家為僧了。但是這大多都是坊間傳聞。不過,人皇不信任太平道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了。”
“如何說?”
“天下九州,分為幽、冀、並、益、徐、豫、荊、揚、臺。太清、太上、太平三道分別持長三州之地。太平道持長的乃是益州、豫州、和幽州。但是自佛學興盛以來,幽州地處苦寒就不說了,益州屢屢被佛教滲入,奈何此地乃是我太平道發祥之地。當年首位天公就是在此得祖師南華老仙授法,以至於根基深厚。所以佛教滲透不得!但是豫州則不然...整個豫州之地,太平道的道士已經被佛教的僧人壓迫的都抬不起頭來了。”
宋時搖搖頭:“能夠被僧人壓迫的抬不起頭來,說明太平道的道士實力不行,奈何不得別人。”
“技不如人是一項,另外一項則就是人皇的暗中支援。”
這點宋時信,若是沒有朝廷的支援。光是看益州這方面就能夠看得出來,根本就不可能有所發展。
“那人皇是隻不信任你太平道還是說太上、太清都有?”
“據說是都有。您沒聽過詩人口中之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南朝,指的就是揚州,而揚州則一直是太清道人所持長。四百八十寺還是虛數,可見寺廟究竟有多少。”
“就因為這?太平道就要造反?或許太過於兒戲了。”
法明接著說:“這是其中一項,還有先帝英年早逝,留下如今的人皇。少年時期,這位陛下銳意進取,開疆拓土也就不說。對內還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比之先帝要強上不少。但是近五年來,據益州府來的道兄說,人皇已經是越發的喜怒無常,而且暴虐成性。這次最為過分。”
“哦?如何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