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族長怔了怔,隨即眼眶不由地微溼。
能在小福村安家落戶,而且一過來就有臨時住所,還有謀生的活計,沈氏族人一直覺著他們實在太幸運了。
但畢竟是外來戶,他們一直小心翼翼、循規蹈矩,平日裡除了臨時住所,便只待在田地裡幹活,就連小孩子也從不敢讓他們在村子裡亂逛,生怕衝撞了其他村民,惹來他人的不快。
至於讀書一事,有沈明海在,他倒不擔心族裡孩子沒書讀。但沈老族長更想讓族裡孩子同村裡其他孩子一起讀書,讓孩子們能真正融入到村子裡去……
“多謝東家,我們明白了。”沈老爺子緩緩道。
之後,任芸便領著沈明海去了一趟村長家,找到了季滿金。
季滿金聽說來人居然是個秀才,笑得嘴巴都咧到了耳朵根,這就叫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接著便商議起了薪酬,對此,沈明海主動表示,不論教多少孩子,每個月他只要一兩銀子的束脩。
季滿金簡直大喜過望,村裡準備讀書的孩子幾十個有了,一兩銀子一個月教這麼多孩子,簡直太廉價了!
他家孫子季茂源之前在趙氏學堂讀書,一個月就得交一兩銀子的束脩哩。像林善行就讀的和光書院,一個月得要二兩,就這二兩都還是書院特意給他減免過了的哩……
雖然束脩便宜是好事,但季滿金多少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提出到時候給沈明海包午飯。
沈明海欣然接受了。
三人又商議了一下入學的年齡,最終定在五到十四歲。
這個時代,一般的啟蒙年齡是三歲開始,但任芸覺著這個年紀太小,課堂上難以坐得住,而且理解力有限。而五歲差不多是前世幼兒園中班的年紀,也不算晚。
至於十四歲以上,則差不多是談婚論嫁的年紀,也沒什麼心思去讀書了。
資金有了,夫子也有了,於是小福村學堂正式開建。
建學堂的事依舊交給了林作頭,至於做工的工人,季滿金則讓村民們自願參與。
之所以是自願,是因為沒有工錢。
季滿金告訴村民們,建學堂是關乎所有人的大事,小福村所有人家都應當參與其中。
而且他規定,只有參與過建學堂的人家,付出過勞動,家裡的孩子才有入學的資格。
如此一來,除了一些獨居的孤寡老人,小福村所有人家都爭相出了勞動力。就算家裡沒有適齡兒童的,那也沒敢偷這份懶,兒子讀不了,將來孫子也得讀不是?
因為人數多,便分了上午和下午兩班,倒也不累人。
季滿金扒拉著算盤,高興得直搓手,又省了一大筆工錢嘿!
學堂有條不紊地建著,季滿金又開始忙活起了入學報名。
小福村適齡孩子他早就盤算過了,一共七十有六,其中男女差不多各佔一半。
然而,到最後過來登記入學的,只有三十人左右,連一半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