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的舅父京軍都總管姜客邈大為振奮。
他從漢陽守軍和楚軍俘虜的朝鮮兵中選了八千人,彙集各路王軍勢力,合兵二萬六千人北上,準備一舉剿滅李淏殘部。
張守言在保住了裴恆相位之際,姜客邈也包圍了平壤城。
當時,得到訊息的張守言原以為李淏是朝不保夕,已經開始打他兒子的主意。
可誰知姜客邈這個廢物,居然中了李淏部將的苦肉計,被李淏半夜一把火燒了大營。
最終逃回南方漢陽的王軍不足一萬,之前倒向王軍的北方城市又紛紛投到了李淏的麾下。
隨後李淏集結了近萬兵力逼近開城。
要不是陳策所部做出了從江華島登陸的假動作,嚇跑了李淏,朝鮮王軍的局面幾乎一夜回到了開城之戰前。
平壤之敗後,想要李義能短時間消滅李淏,已經成為不可能。
李淏的使臣也抵達了北京,一來是謝罪進獻,二來是向大楚稱臣。
換而言之,李淏已經認清了現實。
他知道在楚軍對王軍的幫助下,靠軍事統一朝鮮已經不可能。
所以他採取了最現實的舉動割據北方,同時預備稱王,並向大楚稱臣來試探張守言對朝鮮的真實態度。
兩家的使臣在京城上竄下跳,見面之後差點拔刀相向。
但整個北京官場都對此事保持了緘默,因為皇帝把李淏的告罪摺子留中了!
皇帝是否有意維持這種半島僵持的狀況。
十月二十五日,正武帝隨手在半島上劃了一條線,讓雙方暫時休戰不得隨意挑起爭鬥。
因為大楚對外關注的目標發生了變化。
九月初,佔據大員臺島)的荷蘭人,攻擊了福建沿海!
九月十三,荷蘭人逮捕了上百名到澎湖打漁的大楚漁民。
當地的地方官向大員方向派去了聯絡員,要求荷蘭人作出攻擊大陸的解釋並釋放漁民。
可荷蘭人的“解釋”卻很有趣。
他們對楚國在東北亞的軍事行動感到憂慮。
荷蘭人認為楚國的行動干擾了荷蘭人與朝鮮人和滿清人的貿易。
楚國需要對此作出解釋和保證,並賠償損失。
張守言被氣笑了。
他立即把留在北京當寓公的鄭芝龍叫進宮,當頭就問了他一句。
“你認為荷蘭人也配與朕兩敗俱傷?”
鄭芝龍被嚇得汗流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