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以後我留神看參謀團的反應如何,在我看來,這是好事啊!
等於給陣亡的弟子提前就安排好了金光閃閃的康莊大道。
城隍是正牌的陰神吶,分為王、公、侯、伯四級,京都城隍我壓根就不指望了。
因為京都的城隍已經有人了,這位置只能有一個,是要由正牌的鬼王擔任的。
小羽告訴過我京都的京師城隍,居然是于謙於少保。
對,就是那個土木堡之變以後北京保衛戰的於少保。
兩袖清風、家無餘財的於少保。
不是後來說德雲社說相聲的那個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
陽間的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列為國家祭祀,元代封之為佑聖王。
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導。
明太祖朱和尚曾是土地廟裡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對土地公公及其上級城隍爺極為推崇愛戴。
他下旨京城和幾個大城市的城隍爺的神職為王,職位為正一品。
各府、州、縣城隍爺的神職分別為公、侯、伯,從而與當地的官署衙門同等級別。
城隍職責是掌管生人死人戶籍,守護一方,為一方百姓記下善惡功過。
城隍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凶逆,領治亡魂等。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而不是一尊神明。
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
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還給冊封了具體的爵位名稱。
京師城隍王爵,福明靈王)
都城隍公爵,明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
選擇的標準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標準,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這是陽間帝王的冊封,陰司也很無奈,皇帝代表天命,天命不可違背。
更何況一但被當時的統治者指定為城隍,就享受香火供奉,有了香火陰司捏鼻子也得認。
可是陽間的帝王,需要的是符合他統治地位的的人物。
卻不管他們冊封的城隍,有沒有能力做好一個城隍。
所以陰司就採取折中的方式,城隍你當就當了吧,原本陰司也有管理地方的陰神的。
既然你們是冊封的城隍,有面子有後臺,還有香火。
那我就把原來領地上的陰神,都降一級做你們的副手吧,實際上換湯沒換藥。
下轄的判官、各司主簿、甘、柳將軍、範、謝將軍、牛、馬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陰神,還是當地原來的陰神。
並且配備三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
也就是說陰陽司的判官,實際上就是副城隍,其實正副城隍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責任劃分的。
一般而言陽間封的城隍負責的是陽間的守護,跟監察,以及接引亡魂。
副城隍,也就是判官,需要協助城隍處理陽間的這些事,還得負責管理居住在自己領地上的鬼魂。
所以真正的城隍基本上也是被架空的,因為副城隍判官)可以處理屬於陽間的事務。
而城隍卻無法管理居住在陰司領地上的鬼魂,因為陽間冊封的時候就沒賦予你這些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