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委接到通知,立即前往路口迎接。教育組的全體幹部、幾個中學的校長都來了。
一行人到教育組的接待室裡坐定後,張明朝林彤使了個眼色,林彤就說:“告訴大家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這次張局長來,給沙湖教育送來了一份厚禮。臺灣林氏集團要捐資五百萬建一所農村中學,在張局長的爭取下,這個機會給了我們沙湖!”
陳經偉帶頭鼓起掌來,接待室裡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陳經偉激動地說:“張局長,你真實我們中江教育的大恩人啊!將來一定要載進我們沙湖鎮的史冊啊!”
孫全友糾正道:“豈止是要載入沙湖鎮的史冊,要栽入中江的史冊!”
張明很滿意這種被人擁戴、被人吹捧的氛圍,這也是當官的樂趣之一。
他相信自己帶回的這份厚禮一定會為他在家鄉贏得高度的評價。他的父母親友也會覺得臉上有光。可惜的是不能像漢高祖劉邦回老家那樣,為家鄉父老免稅三年。並唱《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風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那樣才是真正的衣錦還鄉!那才是大丈夫所為啊!將來還要努力,要家鄉人因自己為榮!
他謙虛地說:“把這個專案放在我們沙湖,不是我個人的決定,是局黨組全盤考慮後做的安排。我們沙湖的教育,論人才,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但是硬體建設一直跟不上去,制約了沙湖教育的發展。局黨組基於這一點,才把這個機會給了沙湖鎮。我要說的是,大家不要只感謝我,要感謝局黨組。我希望大家把握這次難得的機遇,把沙湖的教育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這番話是不得不講的。不然讓這些人在外面一亂傳,自己就成了一個只顧家鄉建設不顧全域性發展的人了,會留下話柄。大家心領神會,就改口說:“是是是!我們衷心感謝局黨組對我們沙湖鎮的關心!”
在他們心目中,所謂的局黨組,就是張明。
接下來,張明和他們談起了沙湖鎮民辦教師的狀況。
陳經偉對情況很熟悉,他說:“我們鎮現在還有民辦教師135人,其中在編在冊的民辦教師84人,如果按每年兩人的速度轉正,得40多年才能轉完啊!”
他接著說:“民辦教師的狀況堪憂啊!就我們鎮而言,隊伍大,人員參差不齊,按照教育局‘下一批,轉一批’的政策,我們面臨著一個大的問題!”
張明問:“什麼問題?”
“目前的轉正方式主要是透過考試,從理論上講,的確可以選拔優秀的老師到教學崗位上來。但是實際情況是,老民辦教師資歷老,貢獻大,但是他們普遍水平低,靠考試是不能轉正的。年輕教師知識水平高一些,憑考試轉正對他們有利,但對老教師又不公平。”
“不是說,教齡長的可以加分嗎?老教師還是有優勢的啊!”張明問。
“是的,最多的可以加到三十分。聽起來好像是很大的一個數字。可是這些老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年輕教師的差距,哪裡只有三十分呢?年輕教師多做一個題目,就相當於他們教了十年書。他們很多都是既要忙教學,又要到田裡種地,沒時間學習,也學不進去了!可悲啊!”
張明感慨道:“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現象。民辦教師為農村教育付出了太多,但國家又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好解決,但是又不得不解決。解決不好,我們會挨罵的啊!”
他說的是真話,也是真心地同情這些民辦老師。但是他感覺到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