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城不缺水,畢竟在後世被稱為牡丹江的呼汗河水量充足,將其引一部分過來繞城一圈,就形成了護城河。
除了西城這邊因為高地,架起的橋樑直通城門,沒有設立大的吊橋,其他幾門都是有巨大的吊橋,橋下就是護城河水。
這條護城河曾經經歷了兩次清淤,看上去還是比較深的,甚至還能養魚。
城邊城門吊橋早就豎了起來,城門緊閉,但是這條護城河,黑水靺鞨也未必能夠順利透過。
實話說,很多人都小看了這些北方風雪中生活的蠻族了,這些傢伙還真的是想了辦法。
衝到前面的那些人豎起了大量的盾牌,不但能夠為後面的同伴遮擋箭雨,他們還將這些盾牌前後連結了起來,大概使用了類似插榫卯的方式,迅速的弄了一個由盾牌組形成的梯子!
他們考上幾步就來到護城河邊,將這種梯子搭在了護城河上,隨後三步兩步就過了河!
隨後他們開始想城牆之上拋射箭只,這對城牆之上的防禦沒有多少壓制作用,但他們卻也因此躲到了城內箭雨拋射的死角內。
城牆之上的忠義軍基本上沒有動,仍然在養精蓄銳,雖然也有人拿弩弓射擊,但頻率不高,殺傷效果有限。
他們在等著這些傢伙攀上城牆來,李耕曾經對他們反覆強調過,打仗不但是拼的是膽氣和殺敵的技術,更是拼腦子,你腦子靈活,在戰場上就能夠戰勝敵人,不但自己不會死,還能多殺敵。
這種教育大概是中貫徹在忠義軍的訓練當中,除了強化對同伴對同袍的信任,那就是培養作戰之時的動腦能力。
所以軍營中從來不拒絕眾士兵聚在一起討論問題,這大概是下午的文化識字課完成之後,所有參與學習士兵都要討論討論,既可以是戰場之上的殺敵技巧,戰術安排,也可以是其他的東西,什麼都可以。
這種習慣一直貫穿在忠義軍目前新兵訓練一直到老兵的戰鬥當中,戰前的時候各級的小軍官,包括伍長都清楚上級釋出的命令和要求,回去也讓底下計程車兵都明白。
他們自己都清楚自己在戰場上該幹什麼?甚至還有討論,拿出最好的辦法出來。
忠義軍的軍紀嚴格是嚴格,甚至有點嚇人,但其內又存在著非常大的自由,很多老兵最懷念的就是這樣的範圍。
甚至他們退役多年之後,仍然會有這樣的習慣。
所以在城牆之上,忠義軍都很放鬆,他們知道什時候開始戰鬥,那就是以逸待勞,等著敵人送上門來。
這時候城牆之下已經有人在向上面拋射倒鉤,連帶著繩子,那是攀牆用的。
趁著箭雨的間隙,很多黑水靺鞨的勇士們已經衝到了護城河邊,開始過河,拿盾牌組成的梯子也被運送到城牆底下,慢慢的豎起來,要搭在城牆之上。
城內的箭雨一如既往的向外拋射著,那些在射程之內的人就要看誰倒黴了,這樣的亂戰,看的就是誰抵受不住而後退了。
遠處的戰鼓催促的更加急了,“咚咚……咚咚……!”太陽穴的血管都跟著跳。
更多的人開始向著城牆衝過來,而那些龐大的木質器械也在眾多奴隸們的推動下,漸漸的抵近了。
這東西就像是一個簡易的可移動碉樓,上面佈滿了盾牌,有旋梯直通上層,起碼有二十幾丈高,下面裝著木頭輪子,移動緩慢,完全依靠人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