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鬧糧荒的事情,竟然傳到了大唐長安,玄宗皇帝由此詢問此事,下面有人報告,說是渤海國的求援使者目前已經到了潼關,不日就會抵達長安。
渤海國是大唐的屬國,這些年來一直都很恭順,年年的朝貢不斷,早些年他們還有質子住在長安,只是在武周之後,玄宗親政之後才准許他們的質子歸國。
既然是自己的屬國有難,作為煌煌上國的皇帝陛下需要表現一下自己的仁德之心的。
“眾卿擬一個章程吧,看我們應該給他們多少糧食,這個糧荒之事一般也是在春季發生,如果我們不救,恐怕他們會餓死很多人的。”
李林甫上前說道:“聖天子愛護天下萬民本是應當,但是陛下,我大唐也並非是什麼糧倉,總是家財萬貫也不能如此不斷施捨啊!”
唐玄宗沉吟起來,半響之後問道:“那依愛卿之意,該當如何?”
李林甫說道:“藩屬之地也算是我大唐的子民,完全不管自然說不過去,但遼東乃是苦寒之地,本就缺少糧食,可著令平盧節度使和范陽節度使那邊想想辦法,就近幫助解決,但也要量力而為才行。”
唐玄宗點頭讚許:“嗯,就這樣解決吧,還是愛卿想得周到,那渤海國的使者朕就不見他了,你看著接待吧。”
李林甫躬身行禮:“謹遵陛下聖諭。”
……
大唐邊境之地,尤其是最靠近渤海國的營州,現在他們完全是如臨大敵一般。
以往不是沒發生過,當年曾經發生的糧荒旱災,造成了大批的遼東居民成為難民和流民,然後向著大唐境內而來,幾乎就是最大的危機事件。
所以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封閉了兩國之間的交通要道,堅決不想接受渤海國到時候形成的大量饑民。
可是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距離他們最近的扶余城,卻並未發生什麼饑民成群的事情,而且似乎糧荒並未對扶余府產生多大的影響。
甚至還聽說他們目前在向外高價賣糧!而且生意還真的好得不行。
這些傳聞大多是從大唐前往遼東的那些商隊中傳出來的,第一批運糧的商隊還算賺了些錢,但是第二批第三批明顯是虧錢了!氣的這些人都在偷偷罵忠義軍。
糧食流動從邊境這裡很快就止住了!沒有人再從大唐往遼東運糧了!實在是那邊的糧價已經降下來,不賺錢的事情誰幹?
而實際上整個渤海國缺糧的情況的仍然在繼續,情況並未得到緩解。
但是情況卻還是出現了變化,假如大家都缺糧,那麼很容易引起災禍橫行,可是現在有地方不缺糧,還在向外高價賣糧,那麼這個錢財流動的方向就很容易辨認了。
忠義軍所在的扶余城在很短的時間,就賣出了不少的糧食,之前花費的鉅額財富轉眼就回來了,甚至還遠遠高過之前。
但是他們現在也有煩惱,扶余城內二十七家糧行集體上訪,要求放開限制,不要在定額賣糧了,這超出定額就徵稅的限制實在令他們很是不滿。
但是忠義軍的參議團再開了一次會議之後,同意見面其中兩家專門售賣牲口飼料的糧行的限制,其餘二十五家仍然照舊。
這是很明顯的,現在扶余城在向外高價售糧,如果別人透過關係找到這裡的糧行,那個糧食的流量就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