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城目前在忠義軍的管理下一切都很和諧,百姓們倒也安居樂業,這一年的忙碌過後,大家的收入都不錯,自然臉上的笑容更加多一些。
很多事情都已經步入正軌,將近一年多的通知,使得所有扶余府內的百姓對與忠義軍的信任更重,也更有信心。
中秋過後沒多長時間就要年關了,很多人都在忙碌準備過年的事情,而也正是這個是時候,也是大量商品充斥市場,民間購買力很旺盛的時候。
馮思朗正因為調撥貨物而忙的不可開交,現在又接到新城那邊對於新式農具短缺的報告。
他不得不再往都督府裡面跑,扶余城到處都是新建造的房屋建築,可唯獨就這個都督府現在還是一個工地爛攤子。
主要是這裡的建設資金總是不足,經常性的上面就把資金調走了,搞得沒有人願意再接這裡的工程。
這裡的人忙忙碌碌的要在年底各種賬冊和計劃公文全都完成,對於馮思朗來講,自己的要求未必能夠順利透過。
主要是關於新制鐵器的大批次貨無調撥,忠義軍的管控一直都很嚴格,並未完全交給下面,馮思朗作為忠義軍整個商貿系統的負責人,底下的三四個商行都缺貨,他也只能去找人去審批。
而審批新是鐵器這個的,最高層就是李耕,沒有他點頭,下面幾個大型的煉坊出產的不論是鐵質農具生活用品,還是軍用刀劍全不能出貨,就連自己的商行也進不來貨。
一是這樣的商品實在太暢銷,而一個,李耕早就強調過,不能太早將自己煉坊的技術優勢傳播出去,所以對於鐵器是要控制的。
關鍵是,因為效益和利益的巨大推動力,目前興城和新城的煉坊之內聚集了大量的有腦子的工匠群體,他們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配方核心材料發明出來。
而他們這種看似無用的發明,在忠義軍這裡卻是受到鼓勵和獎勵的,這也就讓他們有更大的積極性投身進去。
馮思朗遍尋不見李耕的蹤影,不免心裡面焦急,最後無奈之下去求見武玲瓏。
從武玲瓏的嘴裡他才知道,李耕過完了中秋節不在了,據說是去了南邊的海港,主要還是對於這條商路上的一些問題一併解決。
南下海港這條商路一直都是四海通商行負責保障的,人家為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忠義軍這邊的商行只是用以合作,他們是沒有控制權的。
現在為身邊麼要由李耕親自前去處理?這是什麼意思哪?難道……?
馮思朗一肚子疑問,但卻並不敢問,關鍵是目前整個渤海國的乃至遼東的商貿都是由他負責,南下海港的商路問題,自己怎麼不知道?
不過李耕辦點事情,他還真是沒有資格詢問,只能向武玲瓏反應鐵器缺貨的問題,如果李耕這邊不批准,難道還等他回來不成?時間和商機不等人啊。
武玲瓏只能負責給他解決,好在這邊李耕是放權的,參議團與都督府還是能夠有點權威,各大煉坊還是會勻出一點貨的。
而此時的李耕已經南下過了安東府!這是未來的大唐安東都護府的轄地,此時還沒有納入其版圖當中。
此地雖然處於大唐的控制之內,但也是因為渤海國的緣故,大唐對於安東府並未派兵,大致上這裡是出於兩不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