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總歸是沒有將李耕和安火奴叫回扶余城,這是兩人之間達成的共識。
對與渤海國目前所遭遇到的危機,這與他們忠義軍無關,扶余府忠義軍有義務對扶余城扶余府所遭遇到的威脅採取反應,確保渤海國的西北邊陲的安全,但卻沒有義務那裡的事情都管。
也就是說,忠義軍聽宣不聽調,這支軍隊的所有權並不屬於渤海國的朝廷,更不屬於渤海國君。
現階段忠義軍的總兵力,所有的人加起來,仍舊不到一萬人,按照作戰部隊,地方輔助守護部隊來算,主要作戰部隊五千來人,兩千多的騎兵,實力的確並不高。
但被人不知道的事,這段時間雖然忠義軍放緩了進度,但是新兵的招募培訓一直都在進行。
李耕給出的三年擴軍建設計劃中,步兵的數量要達到一萬二,騎兵五千,其他輔助兵種三千左右。
也就是說三年之後,忠義軍的總人數才會到兩萬人,這對於任何一方勢力來講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管是對大唐的威脅,還是對渤海國的威脅,亦或是針對北方草原那些草原部落的威脅。
但是真真瞭解他們的人,沒有一個敢於小覷他們的戰鬥力!敢於以少勝多,並且全殲對手的軍隊,哪一個是好相與的?惹急了誰都吃不了兜著走。
小樹很失落的回去扶余城覆命,他帶去了李耕和安火奴對參議團的答覆,也告訴武玲瓏,對待渤海國君的使者,可以推脫找些說辭,但就是不同意出兵,即便是有些人扛不住壓力!也要拖延時間,起碼等到來年開春之後。
李耕可沒有閒心去管扶余城那邊參議團怎麼對付渤海國的使者,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忙碌的。
就說現在他正在跟很多從中原地區遷徙到此地的一些漢人老者商議,準備成立普惠學堂。
在對待下一代的教育上,漢人絕對是比其他民族都要積極,要知道這也是因為漢人早早就形成的文化優勢所導致。
其他民族實在是沒有什麼文化沉澱,北方的很多民族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遷徙和戰亂當中,事實上,沒有安定的國家環境,你就不可能形成完整和健全的文化沉澱屬性。
普慧學堂的建立得到了很多漢人家族的支援,除了他們這些能以詩書傳家的文化人,還有大多數貧苦人家的人,為了生活而不得不流離失所的遷徙而來。
但是漢人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是普遍認同的,總歸是孩子能夠上學識字,那可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他們聽說在忠義軍當中,普通計程車兵都會得到教育,有人專門教他們讀書識字,甚至還能識數算賬,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真令人羨慕。
自己雖然不能去吃糧當兵,享受忠義軍每天都有肉的好日子,但是能讓孩子學會識字算賬,這對普通人來講那可是極大地好事。
這對於漢人群體來講那絕對是要支援的,並且漢化在此地也有基礎,使得很多其他外族人也願意去學習漢人的文化。
於是新城這邊,扶余城等地各處各階層對於忠義軍辦學堂的事情都是支援的。
但是支援歸支援,這個學堂要建起來,並且普及開來,那是需要錢的!
就算所有的支援老百姓都捐點錢,那也是不夠的,忠義軍主持開辦,他們總該掏錢吧,但是李耕卻明白,忠義軍現在也沒有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