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寶五年,這一年國泰民安,四海之內沒有什麼大事發生,雖然有黃淮水患,但大唐早就一級開始正整治,河道疏浚和排淤都在進行。
當地官府的官員也比較幹練,朝廷的賑災糧食欠款用的很到位,基本保障了百姓的安居樂業。
這一年老相姚崇告老致仕,內部都知道他得罪了皇帝李隆基,但是真實情況是,張九齡病逝之後,有一個新崛起的傢伙出現了。
此人就是李林甫!此時的李林甫已經官拜禮部尚書,同年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位高權重。
但張九齡病逝之後,對於接替的人選,朝中多有議論,姚崇的意見變成了關鍵,可是李隆基卻另外有想法,有人說這位李林甫曾經半夜進宮,與皇帝談了半夜,那之後姚崇的地位就有點不穩了。
這裡面其實跟真實的歷史不符的,誰知道是不是因為李耕的出現而出了什麼變化,就好像渤海國的國運一樣。
真實的事情本是這位李林甫與張九齡爭寵,而張九齡卻因為太子被廢一事被貶官!後來又有李林甫逼走了曾對他有推薦之恩的蕭嵩,爬了上去。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被拜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一同擔任宰相,後又歷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
當時,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皆因母親失寵而有怨言,被駙馬都尉楊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訴。玄宗大怒,與宰相商議,欲廢黜三子。
張九齡極力勸阻,表示不敢奉詔執行。李林甫當面一言不發,退朝後卻私下對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這話讓玄宗皇帝很是舒服,對他另眼相看。
後來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欲為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加實封,並讓他兼領尚書。張九齡認為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引起玄宗不悅。
李林甫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唐玄宗後以結黨為由罷去張九齡、裴耀卿的宰相之職,任命李林甫、牛仙客為宰相。李林甫被授為中書令、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
但在李耕所在的這個時期,玄宗皇帝跟張九齡似乎關係非常好也很信任他,張九齡卻因為積勞成疾而病逝,那麼終歸是小人得志,時間拖得久一些,李林甫終究還是登上了中書令的寶座成為右相,從此大權獨攬。
時蕭嵩,張九齡,裴耀卿還有姚崇都已不在,大唐朝廷中左相牛仙客右相李林甫,加上一個日漸自滿昏妄的唐玄宗,大唐鼎盛的時代終於到頭了。
天寶元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為右相兼尚書左僕射,加光祿大夫,但卻被免去兼任隴右、河西節度使之職。
天寶六載,李林甫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獲賜實封三百戶。唐玄宗對他非常寵信,宮中每有御膳珍饈、遠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賞賜,以致道路相望。
這一年四月初三,遠在遼東的興城大集再次開市!四面八方湧來的客商絡繹不絕。
恐怕這種熱鬧的景象在以前見不到,以後也不一定會有這樣的盛況了!
從山東半島以及江南而來的商行就不下幾十家,他們也是聽到這個訊息,坐船從海路而來!畢竟興城的大集市名聲在外,很多人都知道。
所以這一次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都是最多的,夾雜著還有草原部落趕過來的手工製品已經大量的不動地域的食品。
南來的商人也是慕名前來檢視忠義軍的鐵製品,那些日常所用的小零件和工具,可是比中原還有江南的煉坊做的質量好多了。
質量好歸好,但是製造的工藝卻並不先進,好在忠義軍的大煉坊內工匠的待遇高,這些人也很聰明正在不斷髮明創造著各種工具,假以時日他們的產品恐怕更加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