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組織想要發展壯大不斷的進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現在的忠義軍似乎真的還缺少這樣的一個能夠補充人才的渠道,甚至都沒有系統的辦法。
原來在山寨中,誰想過這樣的問題,即便是當初李耕提到要發展山寨的事業,邁向更高的高峰,大於很多人也只是想到,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錢財酒肉越來越多而已。
現在地盤的確是大了,而且好像真的像個事業的樣子了,可是這些人才發現,似乎很多事情他們都玩不轉了。
這的確是自己這方面缺人了,並且缺少的必然是人才,就算是軍師李耕再能幹,但是總不能把他分成八份不是。
所以李耕提出證問題來,很多人都在點頭他們深有感觸。
曾氏兄弟這次從渤海國偷偷的帶回來十多個“貨物”目前準備在興城過年,此刻也是贊成李耕的建議。
“軍事說得對啊,我們的地盤擴大了,現在的確是缺少能用的有才幹的人,但是軍師,咱們能招募到這樣的人才麼?”
李耕說道:“總要去做一下吧,興城雖然很小,但畢竟現在也算是一個遼東重要的城池,總會吸引一些人才的。”
“可是我們忠義軍在這一帶並不太出名啊,遼東這麼大,顯然不是那麼太吸引人才來這裡,倒還不如讓我和阿牛到渤海國去幫你尋找。”曾山虎說道。
曾山牛跟著點頭,但是旁邊的安火奴卻說道:“當今天下人才最多的當屬大唐的中原地區,遼東這種苦寒之地,哪裡有什麼人才好找。”
“也不盡然吧,他渤海國畢竟還算是遼東的大國,國內難道還沒有一些人才嗎?”
“他渤海國之所以立國不過是撿了高麗國滅亡之後的便宜,獲得了大量的高句麗的人口和人員,加上對大唐比較恭順,這才能夠得國,照我看,他們國內的那些玩意大多是尸位素餐之人,沒什麼本事。”
基於地理上的原因,渤海國就在興城的邊緣,自然少不了很多渤海國內的訊息,但似乎這個王國的確是沒有什麼前途。
比如渤海國曾經有過“廢農令!”竟然號召全國的百姓都不要種地,儘量跟新羅,大唐乃至扶桑做生意就行了,糧食是可以買來的。
當時的渤海建國之時,國內的主要民族和人口大部分都是漁獵的民族,對於他們來講,打漁打獵就足以能夠獲得食物,種地的人沒有什麼本事。
在擴大了地盤之後渤海建國,倒是做了編戶的事情,很多悉人,高句麗國的人則被他們安排種地搞農業,自己國內的那些貴族百姓根本不幹這樣的事情。
還有什麼驅逐令,渤海國因為與靺鞨人之間的關係不好,尤其是當年黑水靺鞨在大唐與他們戰爭中背後捅刀子,所以國內非常痛恨靺鞨人,基本上一直都在驅逐靺鞨人。
靺鞨人原本也都是一些漁獵民族,他們出沒於白山黑水和大小興安嶺等地的山林河流湖泊之處,人口並不多!
暖和一點的好地方都被渤海人給佔了,在對他們實行驅逐令,則整個部落的日子過得很慘,並且一直都在向北方遷徙著。
李耕讀過歷史,這個靺鞨人其實就是後來的女真人祖先,當然在後來的歷史中,靺鞨人也是慢慢的與北方邊緣的少數民族進行了融合。
他心裡原本對靺鞨人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現在卻覺得他們的確是過得很慘,如果不是受到了高句麗,渤海國乃至後來的契丹遼國的不斷欺辱打壓,也不可能造就了後來女真人彪悍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