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火奴顯然不是無的放矢,他突然提出,草原上的哥哥強大的部落才是真正的威脅,這不免讓李耕也有點好奇起來。
安火奴出身沙陀人的部落,而沙陀人原本就是突厥人的是多個分支之一,並且這一支的勢力強大。
在於唐王朝的戰爭中,東突厥被徹底打垮,各個強大的部落也就自此分散分裂了。
大部分的沙陀人也都隨著東突厥歸降了大唐,並且遷到了中原地區。但是還是有大量的突厥部落各個分支向著北方而去。
安火奴雖然在中原地區生活,並且還加入了唐軍,但是他骨子裡仍然是遊牧民族的秉性還保留著,所以他對各個遊牧部落的瞭解是很深的。
他所擔心的真正原因是,當部落在大草原上上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之後,必然會膨脹起來,這時候如果在遊戲一些意外出現,那麼必然會南下侵略。
這不是一人的意志為轉折的,而是一種規律。
當部落不斷膨脹,吸收了各個小部落之後,遊牧民族內部以為內資源的緊張,則必然會採取劫掠的方式搶奪別人的資源。
大的部落對代小的部落是這樣,對待農耕人口眾多的地方也是如此!
遼東雖然貧瘠但那只是因為人少開發的少而已,假如一旦形成大規模開發,一個地方立刻就會變的富足,自然也就吸引了草原大部落的目光。
在實力得到加強之後,他們必然會鋌而走險南下劫掠,如果在遇到北方寒流侵襲其後發生改變,那麼大批的遊牧部落都會南遷,這樣的事情將不可避免。
所以怎麼與這些草原上的部落打交道,將會是一個非常困難和艱難的抉擇,很是考驗整體決策者的智慧。
興城逼近緊靠著草海大草原,正北方雖然有大片的沼澤阻擋,但是卻沒有多少能夠形成屏障的地理條件。
而大唐的軍隊這遼東本就不多,只是象徵性的存在,對於草原歌勢力之間征伐殺戮兼併並不干預,也就是說,未來興城將變成附近最富裕的城池,自然也難免有這方面的擔心。
李耕也曾想到過這方面的問題,但那都是未來以後才有可能發生的問題,現階段尚不足以成為忠義軍必須要面對的。
所以他表示了對安火奴擔心的贊同,同時也在自己的計劃當中新增了這樣的選項。
不管怎麼說,現在興城迎來了忠義軍的大部隊,短時間之內,人手的困境得到了解決,今冬明春的工作基本上都得到了安排。
而且在不久之後,還有一件大事需要處理,那就是興城這裡要舉行的大型集市,四面八方的商旅還有人員都向著這裡聚集,一些小的草原部落已經到了。
未來很可能會有幾個大的部落也會到來,這一次及時交換將滿足忠義軍在未來很長時間,對特殊的資源的需求。
在忠義軍馮思朗的操作下,目前在興城,忠義軍已經有了自己的大型商行的雛形,當然與之前四海通和其他幾個大商行之間的合作也在進行。
原來的商路基本上都得到了加強,最為關鍵的是,通往海邊港口的商路在上次的糧食危機當中也得到了加強。
這條商路目前是以後來的旅順口為起點,途徑了原本大唐安東都護府的勢力範圍,從渤海國的下方穿過進入遼東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