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鎮的這個集市是周邊三個村鎮當中最大的,只是因為這裡靠近白馬河,至於為什麼這條河被叫做白馬河?傳說是因為當初有人在這條河邊看到過一匹白馬。
比起大平鎮來說,稍小一點興慶鎮,和盛通鎮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的鎮子發展不起來,一是因為靠近了渤海國的邊界,另一方面水源的問題只能依靠水井。
大平鎮之所以會發展的這麼快,還有一條是由此向北就是興城,興城可以控制這三座鎮子,等同於大唐的一郡三縣的行政設定。
由興城在向東北方向,那可是大唐在遼東的重鎮營州城!可以說等同於核心的重鎮了。
營州既是後世的遼陽,遼東最重要的一條河流遼河就在營州以西。
營州是當時唐朝武周時期)東北的中樞重鎮,除了建立渤海國的大祚榮所屬的靺鞨人以外,還生活著高句麗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問題突出,極易發生動亂。
公元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叛周,殺營州都督趙文翽,是為“營州之亂”。
事發後,武周女皇武則天派曹仁師統率大軍前去鎮壓,被擊敗,其後周軍聯合後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南北夾攻營州叛軍,李盡忠戰死。
公元697年,周軍又聯合奚人剿滅李盡忠殘餘勢力孫萬榮部,李楷固等投降,營州之亂平定,這一片也終於歸統與大唐王朝。
營州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論是對各方都具有戰略上的威懾作用,而營州南邊的興城則距離它不足二百里。
這才是李耕很看中此地的真實目的,未來奪取營州,震懾渤海國,對東變得黑水靺鞨那隻西北的契丹都具有戰略價值。
這兩日就在四海通攤位的臺子後面的座位上,李耕大致上也就構思了未來燕雲忠義軍整體的戰略發展方向。
提到戰略的高度是他現在所講的話,對於其他人很難理解和明白什麼叫戰略,但是未來的籌謀帷幄方式,大概也只能是李耕這樣有本事的軍師所幹的事情吧。
大平鎮的集市一共開五天,有時候會延後兩日,主要也是為了照顧後面趕來的各個遊牧的部落。
總之這對於從南邊來的各大商行來說,都是一次發財賺錢的機會,能多賺一日則多賺一日的好。
第三日,大平集市越來越熱鬧了!這一次趕過來的遊牧部落的人更多了!兩側街道都擠得滿滿!
這些少數民族的人穿著的稀奇古怪,靺鞨人的大皮帽子,悉人的毛氈帽子,契丹人的光著頭頂的髡髮腦袋,夾雜著大群的各民族女人也在其中。
因為東突厥的殘部大多數西遷,剩下的也開始向南融入到中原的漢人地區,所以之前被他們欺壓的各部族都慢慢在恢復元氣。
應該說大唐當初對遼東動兵,將一度強盛的高句麗直接滅國的後遺症就是這一地區的各種少數和民族就變得更加紛亂了!這也符合唐王朝分而治之是的策略。
渤海國如果不選擇歸順的話,沒準渤海國也被滅了!那個時候百濟王國可就沒有那麼好命!
如今朝鮮半島上,除了歸順大唐的新羅,就剩下半島最南端的百濟殘部了。
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整個遼東的契丹各部逐漸越來越興旺了!契丹其實原本並非很大,但是契丹人除了放牧漁獵之外,積極學習漢人的技術,並且有一些人也開始了農耕生產,所以逐漸變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