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場地是開放式的,六張桌子和表演場地被簡單的圍了起來,遊人想一起欣賞表演的,可以在四周隨便看。不知什麼時候來了10名古裝的騎警,配備了全套的警用裝備,馬鞍旁還拴著警棍,他們的到來,讓晚會的規格徒然升了幾個擋次。
天將黑的時候演奏就開始了,琴師換了古裝,整個人變的不一樣了,突然覺著,能給他們當導購,反倒是人家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場地那裡本來是黑漆漆的一片,只有一些戀人在河邊聽水聲圖個清靜,突然而至的演出讓大家覺著新奇,無論在橋上經過的遊人,還是在堤岸上散步的,紛紛聞聲圍攏了過來。
還是那位年輕的女司儀進行主持,吳長老雖然都交代清楚了,她仍時不時的拿著本子跑過來認真的詢問,這時信子幹脆客串翻譯。
一開始先演奏了《太平令》算是開場曲,聽著沒什麼,吳長老特地跟大家介紹,這是韶樂,帝後起駕時演奏的。靜子聽了一驚,低頭笑著,還偷偷拉著我的手;崇仁今晚興致很高,聽了介紹不住的點頭,隨後非常專注的欣賞樂曲。
眾人坐定之後,開始演奏《海宇昇平日》,用來渲染隆重歡快的氣氛,這時大家還有說有笑的,這曲子加入嘈雜的人聲,反倒顯得更為生動;我們現在幹脆都看吳長老,他要是還在來回的走動,跟周圍人打招呼,就說明我們也能聊幾句,他要是坐下來不說話了,其他人就趕緊停下來靜靜的欣賞樂曲。
等天色完全黑下來之後,明月初升,周圍人群漸漸圍攏不再亂糟糟的時候,終於換了曲子,琴簫合奏的《良宵引》。
可能是古琴的音量太小,在它旁邊專門放了個話筒,當古琴彈奏出第一個音符時,一下子就把人們從喜慶熱鬧的宴會,帶到了荒郊野寺,從現代帶回到了遙遠而陌生的過去;面龐感受到微風陣陣襲來,看著女樂師身上的薄紗飄動,那種意境,是聽cd永遠永遠都感受不到的。
…………………………………………………………………………………………
一曲奏罷,眾人鼓掌都不敢用大聲,還沒回過神來,一下子上來了七八個人,演奏崇仁專門帶來的《蘭陵王入陣曲》,這是南北朝時期的曲子,國內早已失傳。
龍笛之聲驟起,聽的人撕心裂肺,把我們帶到了肅殺的戰場;舞者拿著把閃著寒光的短刀緩緩而來,臺上刀光劍影,樂隊在舞者的指揮下鼓瑟齊鳴。
靜子輕聲介紹,“大汗,這曲子是說蘭陵王救洛陽,城中官兵歡呼齊唱給蘭陵王鼓勁,像不像我們救烏蘭察布的場景啊?騎兵後撤的時候,耳邊響起的就是這個聲音;今天怎麼帶了把刀啊?可能是為了烘托氣氛。”
聽她這麼一說,我有些明白了,這龍笛之聲不只是悽厲,更是充滿了絕望,笛聲就是將士們的嘶吼,對未來的最後期盼正在遠去,自己卻沒一點兒法子改變命運。那時的我不也是這種感受?眼前頓時出現了種種的畫面,重新體驗到了絕境中的無奈與奮爭,兩人不由自主的十指相扣,靜子也不管儀態了,輕輕靠在了我的肩頭。
這曲子很長,有些人欣賞不了,幹脆離去了,不過,還是有更多的人擠了上來。
我則是完全聽入了迷,甚至覺著,這曲子就是為我一個人演奏的。它的樂理、曲調、演奏方式,與我們現在聽到的音樂完全不一樣,卻能把一股難以名狀的力量,注入到人的軀殼,不禁讓人驚奇,原來自己缺少這麼多東西;暴烈的龍笛之聲不但充斥於耳畔,也把腦子佔了個滿滿,突然覺著,生命的延續並非取決於生命本身,而在於,我們能否找到強有力的東西去支撐它。
再看舞者,雖淹沒於震耳欲聾的聲浪,依舊邁出悠然沉穩的步伐,它可以超脫時局,超越勝負,甚至可以一次次的喚醒生命;眼前演繹的,一定是亙古不變的事物,它無所不能,任何力量都無法悖逆。這到底是什麼呢?可能,在你有幸被它親自喚醒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可能就如靜子說的,能超越時空傳遞下來的,就不能被輕視。
…………………………………………………………………………………………
此曲聽罷,沒有心潮澎湃,只覺長舒了一口氣,人啊,本可縱橫天地間,卻總是顧影自憐,都覺著自己見多識廣,原來全是井底之蛙。
將靜子的手貼在唇邊,默默的梳理心情,古琴聲飄過耳畔,這次是獨奏的《高山流水》。
一開始覺著跟《良宵引》沒太大差別,只不過古琴的獨奏更為醇厚悠揚,沒想到後來那琴聲簡直有了生命,演奏出了咚咚的流水聲。
和著鴨川激流本來的嘩嘩響動,琴聲水聲完全融為一體,似乎樂曲已經停了,我們不是在岸邊,而是置身於水中,這一刻終於拋開紛擾,體會到了平凡中的奇美;不只是這些,還讓人覺著回到了千百年前,正體會先人雅士胸中的那份情懷,此刻我們心靈相通,用他們的眼光,望著這個迷幻的世界。
這首古曲讓我終於開了竅,中國古樂和西方樂曲完全是平行線,他們沒什麼旋律,是在傳達一種意境,要置身於特定的環境才能領會;樂曲帶來的是感慨,生活原來就是如此,我們都被虛幻和瑣碎迷失了雙眼,繁華散盡,人其實很簡單,要守住心中的那份純粹才行。
此曲奏罷,我都想趕緊回家了,跟靜子好好談談感受,以後就安安心心的過日子,只要她高興,怎麼都行;看了看身邊的靜子,她朝我用力點了點頭,像是在告訴我,這兩天生活的方向沒錯,那並不乏味,是怡然自得,只會越來越有意思。崇仁此時才回過神來,不停的贊嘆著,“原來是這樣啊!以後再聽這支曲子,也只是用來回憶今天了,真的要謝謝大汗,謝謝吳長老。”
…………………………………………………………………………………………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曲了,琵琶曲《絲路飛天》,看來是壓軸大戲,其他的樂手全都登臺伴奏。
受到前面的演出影響,人變的多愁善感,很容易入境,第一聲琵琶音入耳,我的淚水就落了下來。
這曲子也不知道誰寫的,就是在細細講述幾千年的文明,訴說一次次的磨難、一次次的奮爭,讓人沒法不感慨萬千。
這時,紅衣女舞者出現,一開始動作輕緩婀娜,隨後樂曲演變到有如《十面埋伏》的快節奏中,如時局劇烈變動,似千軍萬馬奔騰;紅衣女加快舞動,突然向天甩出長袖,那一下,正是昭君當年為我舞動的身姿。
看到這裡,心中烈焰徒然升起,這都是自己最沒防備,甚至一直去鼓動的正能量,對數千年文明的感動、對愛人的奮不顧身,對拋棄她的愧疚……這些因素疊層相加,忽的一下彙聚成洪流,在體內往來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