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夫人不願拿出銀子,李鉻又是個烈性的,不願多與李老夫人掰扯,氣性一上來,自個認下了那二百兩。
他拖著重傷去了司庫衙,親筆寫下欠條。
京城的司庫衙當年是劉遠在管,畢竟這種事兒有些稀奇,下面的人就報到了劉遠這,劉遠查了真相後對李鉻很是同情,允了其寫下欠條,並且多年沒有催過債。
可那是朝廷的錢,哪能真這樣放著任人欠的?這頭一開還得了?
換句話說,退伍兵過得不如意的海了去了,壓根同情不過來。
所以劉遠是自個先墊了那二百兩,只是李鉻並不知情。
這事兒到這可還沒結束呢。
李鉻原本是有將士們護送著回京,但將士們護送的不只李鉻一個,而是往京城一路的所有英烈的屍體和無法再參戰的傷兵,李鉻只是其中一員而以。
不過隊伍中有軍醫一路救治,按說李鉻的傷不會治好但也不至於太過惡化。
可無奈當時他們的回京的必經之地中有好幾個州剛經歷了洪災,那幾個州的百姓雖說不至於全都流離失所,可路上也有著不少的災民。
然後,李鉻在一次災民暴0亂時,和大隊伍走散了,要不是一個村的村民們都很善良的救了他,李老夫人領的撫卹金可就領著了。
可逃災的村民如何能治得了李鉻那麼重的傷?
他們能帶著李鉻往京城方向一塊去就已經是大善了。
而在眾村民們被城池收留後,重傷中的李鉻自也就沒往再繼續回京,只能跟著留下先養傷。
大約半年過去李鉻才重新上路,還是村民們七湊湊八拼拼給擠出了些銀兩僱了輛馬車,這才能讓李鉻活著回到京城。
可李鉻身上的傷拖得太久,原本只斷到膝蓋的腿已經壞死到大腿根,只能整條腿的切除;斷了筋殘了的左手,也已經萎縮得愣是比右手短了一節;人更是瘦得如只剩了副骨架子一般。
也就是說,李鉻是憑著股心裡頭一定要回家的勁兒才能回到京城,等回到京城後那股勁一鬆,他便萎了。
這時李老夫人也不曉得是心虛還是不願掏銀子給李鉻治傷,或是兩者都有,她下令將李鉻一房趕了出去,族中除名的那種趕。
李鉻一房除了李鉻外只有一妻一女,女兒當時才只五歲大,這一被趕,一家三口連個住的地方都沒。
當時李潤不在京城,李中年紀又小,李潤的夫人和李老夫人是同一家屬沆瀣一氣,李鉻一家三口可以說是毫無反抗能力的連件衣服都沒拿就被趕出了家。
李中是半夜悄悄的溜出府,然後找了大半宿的在一間周圍都是乞丐的破廟裡找到的一家三口。
現在的李潤,已經不是曾經那個護著弟弟的李潤,李中這個當兒子的瞭解親爹,沒什麼擔當,怕他0娘。
所以李中知道,就算是他爹回京知道了二叔的事,他爹礙著他一娘,頂多自個所謂難過的喝喝悶酒,絕不敢違逆他一娘一的來幫二叔。
李中倒是比李潤強,只是他那時身上銀子不多,只能將李鉻一家安置在外城的北街尾。
再之後,李鉻夫婦倆便不要李中的幫襯了,李鉻靠著還能活動的右手做傢俱,李二嬸繡活好,給成衣坊繡衣服繡帕子。
一家三口雖說日子過得清苦,但夫妻間無嫌隙,女兒又懂事孝順,後來還生了個虎頭虎腦的兒子,平淡卻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