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說每年要給先生的束脩,就以童生來論,一年光銀子就要二兩,逢年過節,先生慶生等等,都需要不菲的孝敬。”
拜的先生是童生就已經讓窮人的孩子讀不起了,更何況是秀才和舉人級的先生,那束脩收的更高,要求的節禮啥的也要更豐厚。
所以讀書成了有權有錢的人才能做的事兒,而有權有錢的人的孩子卻又未必願意好好讀書,因為平素裡日子已經足夠好,學識於他們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
當然,能進學堂願意好好讀書的人還是很多的,但這不是老祭酒和衛駙馬他們來的目的。
他們倆都是真正心繫著天下青少年,希望就是窮人也能讀上書的那批人。
這世間並非讀書人就一定酸腐,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吃透了老祖宗所留下來的那些知識,而不是隻理解個片面的自以為是。
他們這沒有‘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但這一部分的人卻是明白他們麒麟國要想長盛久安,不能只靠著那些世族與富戶養出來的後輩,尋常百姓缺之不得。
要想讓尋常百姓能參與到國事中來為國獻策,就離不得讀書這條路;
可現在的現實情況卻是,尋常百姓十之有七/八壓根讀不起書。
你說這些人能不急嘛。
看到賢王爺的人造出來的紙竟是如此便宜後,他們個個都是聰明人,立馬就想到,紙筆能賣得這麼的便宜只有倆原因,一是為了將原來造紙的人擠掉然後自己獨大,二便是對於賢王爺的人來說造紙筆是件極為簡單且成本並不高的事兒。
於是全都湧向了他們這批人的領頭人物家裡,也就是老祭酒和衛駙馬家。
雖說前一種可能性似乎更大,但依著他們賢王爺進京以來行事的分析,反而是覺得後面一種可能性更大。
在確切的從祈寶兒口中得知造紙筆於她的人來說並不是件難事後,衛駙馬感嘆:“若是各地都能有賢王爺您的作坊在就好了。”
不僅是學子們都省下不少的紙筆費,就是尋常百姓也能買些回家讓孩子們學著習字。
沒錢拜先生,同村、鄰居、族人等等,這些人中總有讀書人吧,讓教幾個字又有何難?
這樣至少著能習得些常見的字,也免得連契書上的字都不認得的被人騙被人賣。
這倆倒是也不強求,就是來打聽下祈寶兒有沒有準備在其它地方開作坊的意思,有的話能不能提前告知他們一聲,他們好交待那地方所認識的人想辦法讓更多的人讀書習字。
可以說是相當的無私,祈寶兒都極為的觸動。
這時灼文來告狀,便讓祈寶兒想到了個主意,灼文他們就那幾百號人,還各人所知技術不同,自然不可能全國各地的去開作坊,再說把著技術吧,也就不是他們的本意。
不如索性的把技術給教出去,造的人多了,這價不就自然而然的下來了?!
老百姓的日子也會逐漸的起來。
哪知道她這邊風聲放出去一個多月,都沒一個人上門,連個打聽的都沒。
祈寶兒一開始也沒在意,這教人技術的事兒從來都是想學的人上趕著,哪有想教的人上趕著的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