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同時,君宸淵也知道小姑娘的脾氣,哪怕在他面前答應得好好的, 遇到事時她該衝還是衝得比誰都快。
臉上的怒意轉化成無奈,君宸淵默嘆了聲似是已經妥協的問道:“孤來得匆忙, 還不知道具體的情況,寶兒能與孤說說嗎?”
祈寶兒這人吧,她是遇硬則硬,硬軟,,,好吧,她一般也冷漠。
不過對於被她所偏向的人,不在這倆限定裡;而君宸淵,正好在被她所偏向的人裡,還是比較得她信任的那個。
君宸淵這一先退步,反倒讓本來自覺底氣十足的祈寶兒剛才那股心虛的感覺又上頭了,腦子還沒反應過來,嘴已經先替她的腦子應了‘好’。
得,也不用糾結了。
君宸淵本也不是衝著吉祥樓而來,於是便和祈寶兒一塊往城內走去。
有著護衛開道,周圍的人都被隔著離兩人有好幾米遠,不過祈寶兒還是在和君宸淵說話時設了隔音罩。
畢竟事關寧王呢,要是被人聽到給利用去,於君氏來說事情可不小。
君宸淵聽後沉默了,全身散發出來的氣息都帶著絲暴戾。
他沒想到平日裡不聲不響且還無所事事的寧王,竟然能做出如此殘害百姓的事情來;尤其是對祈寶兒所說的吉祥樓內那百個孩童都受了傷這點,君宸淵尤為不能容忍。
萬幸那些孩子都沒事。
只是,有點殘酷的是,也正是因為那些孩子們都沒事,寧王並不會受到什麼懲罰,費些銀子給那些孩子們治下傷事情便可以過去了。
麒麟國的律一法中,並沒未遂也要受到懲罰這點,這也是祈寶兒只是警告了寧王,而沒有對寧王動手的原因。
當然,如果有帝王開口的話,律不律一法就不重要了。
可問題是,對寧王,只要對方沒做不可饒恕的罪,老皇帝都不會要對方的命,因為先寧王去逝前,老皇帝曾給過寧王府一道保命聖旨。
聖旨的內容就是君宸淵都不知道,只知道有那道聖旨在,寧王府只要不犯通一敵或是謀一反這一類的大罪,就能永享榮華。
只要有那道聖旨在,百個孩子還都沒有生命危險,這事兒便是告知了老皇帝,頂了天,也不過是寧王被老皇帝訓一頓。
對於那道聖旨的事,祈寶兒也知道,君宸淵曾經告訴過她。
京中有這類聖旨的人家屈指可數,但也不是僅只寧王一家,還有趙家,文家,尉家等等。
這不,出自尉家的前任右相犯了那麼大的事兒【貪一汙賑災銀】,如果按著律一法來說,抄家滅族再連累三族流放那是妥妥的。
可因為尉家有那麼道聖旨,尉家不過是三族流放,連主犯尉相都沒死成。
皇權時代就是如此,什麼‘天子犯一法與庶民同罪’啊,那不過是用來哄小孩的話。
不過這些祈寶兒不好奇也不介意,她現在擔心的是:“殿下,臣感覺寧王的腦子雖然有大病但也不失聰明,這一次臣阻攔了,今後他定會是更加的小心,下一次咱們未必能夠及時的發現。”
這樣一個為愛痴狂的人,只要事關到寧王妃,誰知道他會做出什麼事來?
他們沒法拿下寧王,而寧王有個皇族身份在身,只要不是有大動作,他想做什麼事兒實在是太過方便。
就說這百位孩童的事兒。
十二已經查到,寧王其實不算非常的謹慎,除了孩童們都不是京城人氏,而全是寧王的人在各地尋摸來的外,他將人運進京城可是沒有過多的掩藏過。
有著寧王標記的馬車,守城門的官一兵們壓根不會去檢視,孩子們下點迷藥讓他們昏睡在馬車內,就這麼無聲無息但又光明正大的給運進了京城。
如果不是樓公公還有良心的‘告發’,寧王還沒做惡,他的身上暫時並沒業障,祈寶兒就是面對面的對著他,也猜不出來看著敦厚老實的人背地底竟然正準備將足足一百個孩童放血抽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