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
曹操接信後,臉上陰晴不定,對這一眾仙人,已是早有耳聞。他本想借替父報仇之機,一舉拿下徐州,未料卻被飛來的仙道橫插一腳,看來此行,難成正果了。
正在曹操苦苦思慮如何應變的時候,外面忽報劉備率五千人馬殺奔徐州而來。曹操叫苦不疊,仙道之事,尚未擺平,又來劉備添亂。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是,曹操的煩惱卻遠非如此。
迎敵之策尚未拿出,外面流行探馬又到,飛報呂布襲破兗州,進攻曹操後院濮陽。
原來呂布自遭李傕、郭汜之亂後,逃出武關,去投南陽袁術。袁術怪呂布反覆不定,不肯接納。呂布無奈轉投河北袁紹。袁紹接納了他,並在常山與呂布合作,共同打敗黑山起義軍張燕。呂布自以為得意,對袁紹手下將士輕侮傲慢,引起公憤。袁紹密議除掉呂布,被呂布察覺。呂布幾經輾轉,投靠陳留太守張邈。並在軍師陳宮的建議下,與張邈共謀,趁曹操徵東,兗州空虛之際,發動突然襲擊,佔領兗州,進軍濮陽,奪得曹操大片領地。只有鄄城、東阿、範縣三處,被曹操謀士荀彧、程昱設計死守,得以保全,其餘城池都被呂布、張邈佔領。曹操手下大將曹仁屢次苦戰,怎奈不是呂布對手,特此向曹操告急。曹操聞報大驚失色,心中暗忖:神仙所書,果然不虛!於是,他不敢怠慢,順坡下驢,命令全軍火速退兵。
陶謙看見曹軍遠去,大喜過望,心中一塊大石頓然落地。他命人立刻把劉備、田楷等人請入城中,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會。
劉、關、張三兄弟與雲龘等人再次相見,分外高興,抱拳拉手,熱聊不停。劉備趁機把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個將軍,引到雲龘等人面前,隆重介紹:此人乃常山人氏,姓趙,名雲,字子龍。
眾人眼睛一亮,全都仔細觀瞧。莫非眾口稱誦的三國六猛將中,“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排位第二的趙雲——趙子龍,就是此公?
趙雲一米八〇左右,寬額闊臉,濃眉大眼,體格健壯,儀表堂堂,赫然而立,不怒而威。他是三國對陣中唯一不敗的常勝將軍,武藝高強,蔑視天下,文韜武略,忠肝瀝膽。他追隨劉備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煊赫的戰績,被後世評為三國時期最完美的人物。
別看趙雲是赫赫有名的虎將,但他身上卻展現出彬彬有禮的儒將風采。劉備剛一介紹完畢,趙雲馬上肅然,對雲龘等人大禮參拜。雲龘趕緊扶起趙雲,眾人也都紛紛與之拱手見禮。
前幾天在北海,大家由於第二天要來救援徐州,酒喝一半不得不趕緊打住,餘興未盡;今日重聚,又添新友趙雲,酒興頓起。劉、關、張開懷暢飲,趙子龍豪氣幹雲,雲龘一眾砥礪相陪,青州田楷一方豪傑,也是不甘人後。一時間,酒席宴上,推杯換盞,歡聲不斷。酒至半酣,張飛非要和尚文來個每人八大碗。尚文也不含糊,站起應戰。於是兩個虎將並肩站立,一邊胳膊相挽,另一隻手端酒就灌,豪飲海喝,博得席上一片喝彩。兩人喝完,相互擁抱,哈哈大笑。
趙雲提議:能否請尚文展示一下仙人劍法,以開凡人眼界?尚文酒壯英雄膽,靦腆的性格一掃而光。他抽出赤霄劍,當庭一站,嶽峙淵渟。
古時宴會都是主人居中,客人或下屬圍坐兩廂,中間空出來,以備哪位興起舞劍,或者安排歌舞表演。
尚文右手一字拜佛,左劍倒背,斜跨四十五度,亮出頗為得意的醉劍起式。這套醉劍是中國現代幾位武術大師以武當劍法為主,採眾家劍法之長所創,是中華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的金牌套路,共有54個組合動作。它的特點是以醉態、醉式為手段,迷惑對方,克敵制勝,並巧妙地把點、崩、撩、刺、劈、攔、抹、截、挫、擊、掛、斬、雲、提等變化多端的劍法與醉意結合起來。套路中還包括:背摔反刺劍、倒摔刺劍、反捲簾、鯉魚打挺等難度較大的技巧動作。整個套路連綿起伏、神形兼備。真個是:騰挪閃賺,法醉藏匿,忽右忽左,往還不絕,竄躍翻飛,身輕手捷,意前劍後,進退有節。
尚文的精彩表演,立刻迎來雷鳴般的掌聲。這些掌聲可不是出於禮貌而發,確是發自內心的贊譽。就連趙雲、關羽、張飛這樣的武林大咖也不由連連贊嘆。張飛甚至扯起嗓門高聲喊道:“馬上,你我倒是可以較量一二;地上,則實難預料?”
趙雲微微頷首,心中暗自佩服。他不僅馬上功夫罕遇對手,地上功夫也是絕對的武術大家。他自創的“七探蛇盤槍”,出山之後,所向無敵。但今天尚文表演的劍法,也是奇詭精絕,既酣暢淋漓,又美妙絕倫。他想:如有機會,一定得切磋一番。
陶謙見眾人如此高興,立即喚來歌舞妓上場助興。
眾歌伶:長袖飄飄,衣袂風轉,似芙蓉嬌羞嫵媚,恰孔雀屏開驚豔;你把粉臉羞紅,她把眸光流盼,行雲流水,雲蒸霞蔚,活脫脫天上飛仙。
特別是兩個稚嫩美麗的歌女,用水一樣清澈的嗓音,彈唱司馬相如所寫的《鳳求凰》,悽婉哀怨,深深地打動在場的每一個人,就連豪興大發的喧囂,都知趣地躲進角落,靜靜地聆聽這美妙的仙音: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翺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