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和美琳走進了操場。
很久不用的手槍,又別在了王雋的腰間。因為他知道,和以往打仗不同,這次行動,有可能要近戰。帶上它,用作防身。
之前,因為強弓射程遠,他基本上不用手槍了,畢竟子彈寶貴。
王雋過來後,讓奎克把三十人臨時調整成三個班,班長分別是代瑪、青松、老黑,並進一步指定了組長。事實上,被選上來的人,大多是幹部,組長、班長、排長都有,代瑪還是副連長。奎克手下的兩個教練,也是可以出任各個崗位的角色。
奎克是行動隊長,但最高統帥無疑是王雋。
山田是嚮導,當然還有小虎。
小虎一歲多了,已經長成一匹威猛的大狼。不熟悉的人,看見它都很是忌憚。
王雋、奎克、美琳、長林、貝麗屬於首腦機構,制定戰略方案。
王雋已經冷靜了下來。
仇恨可以有,但必須埋藏在心間,不能讓它衝昏了頭,影響決策。
這麼多仗打過來,王雋已經心有體會。
打仗既要勇敢,又必須機智,還是一項精細活。
戰士可以滿腔熱血,但作為指揮官,心必須沉下來。冷靜沉著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他走到隊伍面前,逐個檢查了各人的裝備。
武器大同小異。
弓箭是每人必備,都有一把戰鬥級的弓,這是王族人的殺手鐧。
加工一張弓挺費人工材料。每人配一把弓,那是花了價錢的。
幸好箭都是竹箭,各人自己加工,教練檢查把關,否則這項開銷就大了。當然王雋知道竹箭的穿透力是沒法和鐵矢相比的,但現在沒有金屬,想用鐵矢也不可能。
小盾牌也是人手一面。
其他武器,大多是長矛,少數人用石斧一類的武器,例如老黑就是石斧。還有不少人以前習慣用短槍,用來投射的,他們便配上一兩支短槍。
除了武器,便是行囊。
行囊都是一樣的,標準制作,用皮做成。上面寫了數字編號,防止拿錯。袋子中間有個分隔,一半做箭囊,一半裝東西。
袋子裡面有一個裝水的皮袋,還有一條麻布條巾。用植物染料染成了紅色,打仗時紮在頭上或者綁在手臂上,作為區分敵我的標記。
武器和行囊看似簡單,但青壯年都配上,花費也是不小的。事實上,王族還有不少人沒配上。
這些東西一佩戴,戰士的形象便出來了。
氣勢也出來了。
裝備已經不少,但王雋想過是不是該給每人配一頂斗笠。
只是這裡的人向來不怕淋雨,斗笠又比較大,不太好帶,所以王雋暫時沒有把它作為標配。
美琳知道王雋不喜歡淋雨,所以拿了兩頂斗笠,綁在行囊上,以作備用。
王雋檢查完畢,沒多說什麼,下令開拔。
戰士們排成兩列,整齊行進,一看就是訓練有素的隊伍,再不是昔日的烏合之眾了。
山田牽著小虎走在隊伍最前面,王雋和長林並排走在隊伍後面,美琳和貝麗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