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那日聽過雁舒的報告後立刻意識到事態嚴重,需要馬上增兵大屋圍控制局面。
第二日一早,他留下英子主持局面,親自統率四十名戰士乘竹筏趕往大屋圍。路過淺水灣的時候,登岸休息了幾個小時,天未亮便繼續趕路。
恰好趕上順風,竹筏行得快,中午就趕到了大屋圍附近,在路上遇上了過來的長林一行人。
王雋一看長林在大梁的竹筏上,便知道自己已經來遲,大屋圍已經落入和豐之手了。
他示意部隊靠岸。
上了岸,王雋命令隊伍原地休息。
長林過來向王雋請罪。“我沒管好大屋圍,被和豐搶了。”長林愧疚地說道。
王雋安慰道:“不怪你。和豐這個人有野心,是膿包。這個膿包,遲早要擠的。”
怎麼說呢,內外因素使然,才出現了叛亂的事情。一定要追究責任,自己沒有責任麼?
大屋圍鬧上一回也好,把害群之馬清除,隊伍就純潔了。
“大屋圍現在什麼情況?”奎克在一旁問。
長林把早晨的經過告訴了在場的人。
“民心怎樣?”王雋問。
長林想了想,答道:“和豐在大屋圍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加入王族這幾個月,這裡的人大部分已經認同大首領的領導。真正死心塌地跟和豐的人也就那幾個元老以及她們二三十個親屬。其他的應該都是被煽動和矇蔽的。”
這和奎克雁舒彙報的情況吻合。
王雋想象得出來,和豐早已和泰羅族人勾結,籌謀叛亂。今早趁著長林外出,派出自己的二三十個親信,突然把長林的人一個一個抓了,然後煽動族人推翻長林,控制大屋圍……。
奎克對王雋道:“和豐的人並不多,戰鬥力也不強。大屋圍寨子很大,防守不會很完備,晚上我找一處薄弱環節強攻進去,奪回村落。”
長林獻計道:“這裡的地形我熟悉。晚上大首領帶人正面佯攻,我和奎克從另一側悄悄進寨,消滅和豐的人。”
晚上看不清,偷襲容易得手,倆人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但王雋否決了倆人的提案:
“不行,兵貴神速,不能等到晚上。否則萬一泰羅族的人趕過來了,問題就大了。”
“那我們現在就殺過去。”奎克道。
美琳見王雋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對兩人道:“聽首領吩咐。”
王雋道:“長林已經出走,和豐不善打仗,又剛剛得手大屋圍,我估計和豐今日會忙於內部整頓,對周圍的戒備會有所疏忽,我們應該可以潛伏到寨子附近……”
他說只須如此如此,便可奪回大屋圍。
三人一聽,果然是妙計。
隊伍於是悄然開拔。
五六里的路程,一路上果然沒發現和豐派出的哨兵。這個方向,向著淺水灣,長林平時也不會佈置人手戒備。
路上只碰到幾個出來打獵準備回去的族人,被長林收了,跟在隊伍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