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櫃的,十五文就十五吧,你稱一下有多少。”秋蓮娘道。
糧食能賣出去她就萬幸了,她已經不敢奢望能賣多高的價格。
掌櫃便指揮著幾個小二把幾大袋的糧食挨個放在秤上稱量,最後有將近四百斤。
秋蓮娘聽後鬆了口氣,掌櫃沒缺斤少兩,這個數字跟她在家裡稱量的一樣。
前幾天鐵柱跟他爹披著蓑衣冒著大雨天天上山砍柴,她和趙老太太以及小兒子三人日以繼夜的烘曬稻子,幾乎沒怎麼閤眼,總算把稻子裡面的水分全部烘乾了。
別人的稻子都賣不出去,而她家的賣出去了,說明她家這幾天的辛苦沒白費。
最後,四百斤的稻米,秋蓮娘賣了三百斤,賺得四兩半的銀子,還有一百斤稻米被她換成了七十斤的慄米,三十斤蕎麥粉,二十斤糙米,二十斤黑麵……
細糧換粗糧,是這個時代的農民慣常的做法。
地裡收成太少,加之今年旱災加冰雹,糧食的產量更加少,交完稅後是完全不夠全家人吃一整年的,只能換成便宜的慄米和糙米,這樣才能多吃一陣子。
姜未幫忙將這些糧食一起搬進車廂,秋蓮娘把剛賣來的四兩半銀子分成了兩份,留了三兩銀子交今年的人頭稅。
她家攏共五口人,三個大人,兩個小孩,總共要繳納2800文的人頭稅。
剩下的一兩半銀子,則用來採買過冬的衣物,買油鹽,買針線……
賣完糧食後,姜未和秋蓮娘兵分兩路,一個去雜貨鋪買油鹽,一個去木匠鋪。
姜曉曉則是跟著她娘一起去了木匠鋪,跟泥瓦匠鄭師傅說好了蓋房子的時間就定在明天,然後再去繡坊跟秋蓮娘匯合。
她們去到的時候,秋蓮娘也剛巧到繡坊門前,三人便一起進入繡坊。
秋蓮娘到了裡面,沒有急著買布料,而是走到櫃檯前,從懷裡摸出一個小布包,解開放在櫃檯上,“老闆娘,你看這幾條手帕能收嗎,多少錢?”
老闆娘閒閒地掃了一眼,道:“你這繡工倒是不錯,繡的花紋也好看,就是這布料太差了,有些還是用碎布合成的,你這帕子我這裡最多能給到四文錢一條。”
姜曉曉也墊起腳尖看那幾條帕子,不得不說,老闆娘的話一針見血,秋蓮孃的繡工好得沒話說,那上面繡的花瓣蝴蝶栩栩如生,好看極了,這家繡坊裡除了賣布匹,還賣一些繡品,秋蓮孃的繡工在這些繡品中算是頂尖的。
如果換成綢緞細布之類的好料子,這價格遠遠不止如此。
秋蓮娘一點兒也不嫌棄老闆娘給的價格低,笑吟吟地將繡好的十七條帕子全推了過去。
四文錢一條,總賺六十八文錢。
對於她來說,這筆錢相當於是白賺的。
她繡這些帕子完全不費力氣,平時午休的時候抽空繡一下,兩三天就能繡好一條,一個月來鎮上賣一次,能賺個幾十文錢她就已經很滿意了。
她靠著這手繡活,每個月都有額外的收入,在家裡腰桿挺得直,有時候婆婆都得看她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