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剛來的時候,看見這張畫好的窯爐繪圖,愣了大半天沒反應過來:“這、這……曉曉娘,這是啥窯,我咋沒見過?”
姜未緩緩放下毛筆,道:“這是我在書中看見的一種窯爐,想讓你幫忙找幾個人手來建造,工錢還是跟上次挖地窖一樣,一天二十五文錢。”
“行!”劉大剛沒多問,滿嘴就答應了。
他看了眼姜未隨手擱在桌上的毛筆,又看了看潔白的紙張上描繪的圖畫,滿心驚歎,不愧是書香門第出來的,不僅能夠寫一手好字,還會畫畫……曉曉娘就跟大家閨秀一樣,太厲害了!
“那我現在就找人來幫忙。”劉大剛說完,便馬不停蹄地去叫人。
不僅是村裡的婦孺,連那些大老爺們兒都喜歡來姜家幹活,因為她不僅活計輕鬆,給的工錢還高。
現在稻田裡的灌水也告一段落了,只用慢慢等稻子成熟就行,家裡人手大部分閒下來,正愁沒事兒做呢。
現下一聽姜氏那邊又找人幹活,還給二十五文的工錢,個個湊在劉大剛面前報名。
劉大剛被吵的腦門兒疼,他索性直接叫了那幾個上次跟他一起挖地窖的人去。
這些人中還有幾個是曾經一起幫姜家挖過水井的,都是幹活賣力的老實人。
姜未對這些面孔都熟悉了,先讓幾人仔細看過圖紙上繪的窯爐,然後對照著圖紙又詳細地解釋了一遍,建造這個窯爐該注意些什麼,如何才能建造好這個窯爐……
這些莊稼漢子雖是頭一次見到這種樣式的窯爐,但經過姜未的細心講解,也明白瞭如何建造。
縣城上有不少燒瓷器的磚窯,他們大多也見過一些。
姜曉曉就在邊上瞧著,她娘最終將窯爐的建造位置選定在她家院子對面的小山坡上。
這個原理她懂,窯爐建立在地勢高的地方,既可以避免積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級向上滲透。
姜未安排了兩隊人手,一邊開始搭建耐火磚,一邊去院子後面挖黏土回來加水調和。
有姜未在一旁指揮建造,來幹活的莊稼漢子都不敢懈怠,窯爐建造的很快,下午的時候基本已經成型。
姜曉曉對比著圖紙,又看了看院子外面那個逐漸成型的窯爐,心中的猜想隱約有了個大概。
古代用來鍛造加熱的窯爐都是手鍛窯爐,工作空間是一個凹形槽,槽內填入煤炭,燃燒用的空氣由槽的下部供入,瓷器埋在煤炭里加熱。
這種窯爐是自然通風的,當窯爐內空氣不足的時候,木炭燃燒不充分就難以達到預定溫度。
因此這個時代的窯爐熱效率通常很低,加熱質量也不好,而且只能加工小型工件,類似陶瓷這類的。
而她家孃親指揮建造的窯爐,除了形狀上改為能夠提供更高溫度的直筒形沖天窯爐,還對傳統意義上的窯爐進一步改造。
這個改造主要是在通風方面。
為了彌補窯爐內的空氣,她娘採用強制通風的方法,讓人在窯頂每隔五尺就多開一個通風口,而窯門的設計也是兩側相向而開的,這可以使得窯爐內的溫度進一步提高。
姜曉曉託著下巴看了大半響,手指細細摩擦著頭繩上圓潤光滑的玻璃珠子,她娘指揮建造的窯爐無不是朝著高溫上靠攏,難不成是打著燒製玻璃的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