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材料來源多,製作也方便,研究部很快就製作出了不少可以達到鍊鐵要求的太陽能爐灶,不過考慮到鍊鐵要在海面上進行,還需要浮空的巨型空心石板,這樣太陽能爐灶的重量就不能太大,不然就需要很大的空心石板,所以後來製作的太陽能爐灶的凹槽材料,基本是一些重量比較輕的海獸骨頭,比如龜甲什麼的,或者是一些曬乾後的植物編織而成的。
之後肖仁又花費了一些時間,製作了幾塊巨型空心石板,這才把那些太陽能爐灶架設好。
其實肖仁也可以用木元素掌控,控制植物製作木質平臺,那種平臺浮力更大,可搭載更多的太陽能爐灶,而冶煉模具也能單獨使用特質石頭,不用擔心燒掉平臺。
但問題是這種平臺存在一個問題——在水裡泡久了會腐爛。
如果這種木質平臺是活的植物組成,倒是不用擔心腐爛問題,可那就要擔心另一個問題了——氧氣。
活的平臺會和海洋生物爭奪氧氣,造成類似赤潮之類的災難,所以木質平臺的方案就被肖仁放棄了。
不過研究部那邊倒是從肖仁的空心石板裡找到了靈感,說是可以用一些大型魚類的魚泡作為氣囊,然後切割出一些大型石板,或者是用一些巨型海獸的骨板,把氣囊放在石板或骨板下面,就可以製成一個漂浮平臺了。
這種平臺就不再需要肖仁出手,他們自己就能製作,而且後續維護也比較簡單,要麼更換石板或骨板,要麼就是更換魚泡氣囊。
目前研究部已經開始製作這種平臺,骨板型平臺已經制作好了一個,成功浮出水面,配合著魚鱗太陽能爐灶,已經成功煉出了鐵。
倒是石板平臺,暫時還沒能出貨,雖然鮫人們力氣都很大,但是開石這種活計依然不是很拿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開採出一塊足夠大的石料製作石板。
而且骨板型平臺和肖仁之前製作的那些平臺暫時也能滿足需求了,所以對石板平臺的製作上也並沒有投入太多力度。
骨板平臺和石板平臺算是各有優劣,前者優點是製作方便,重量輕,可搭載太陽能爐灶多,缺點是可製作平臺的骨骼要很大,即便是幾塊骨板拼接而成的,也得要相對大的骨板才行,所以對海獸要求也很高。
而鮫人族海域附近,這種大型海獸相對還是較少的,大都是章魚類,可對方几乎沒骨頭,鯊魚倒是有這種骨板,可鮫人們因為習俗原因,也不會用它們的骨骼製作這種平臺。
而且即便能找到那種大中型海獸,對方的實力往往也很強,所以這種骨板平臺的材料來源相對有些稀缺。
而石板平臺倒是不用擔心材料問題,鮫人選擇居住地喜歡住在海底山峰多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挖山洞。
所以山峰不能用作材料,鮫人們也不幹,但是山峰這種東西其實就跟浮出水面的冰山是差不多的道理,它在地下部分的石頭,其實往往比地上的部分石頭還要多得多。
喜歡我的孢子分身請大家收藏:()我的孢子分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