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
“簡而言之,奴隸制就是一個怪圈,奴隸主驅使奴隸創造了繁榮,奴隸不堪忍受,奮起反抗,再摧毀的一個怪圈。
究其根本,就是奴隸沒有選擇的權力和餘地,如果不想死亡,不希望子孫繼續為奴,只能選擇反抗,而他們沒有文化,沒有長久的目光,想到的只有洩憤和毀滅。”
“而到了封建時期,當然,對於諸夏來說,封建這個詞語並不形象。
不得不說的是,秦始皇的功績,這是一個繞不過去,必須要提及的事情,在戰國之前,春秋時期,諸夏大地上的制度和西方是何等的相似,同樣是分封,同樣有著各國語言,各國貨幣,各國禮儀,各國風格,同樣有著契約精神。
若非秦始皇,諸夏之地在兩千年後和西方除了表面差別外,本質沒有不同。而有了秦始皇,那麼封建時期就不足以形容秦始皇之後的時期,準確的說,應該被稱之為後農業時期。
之後的時期,百姓的選擇權,對於壓迫的忍受程度上升,但依舊逃避不過三百年一輪迴的清算,究其根本就是農業時期的落後,再加上諸夏國家,將百姓和土地綁在一起,當人口超過土地,戰爭也隨之而來。
如果不把人口降低到一定範圍,亦或者技術沒有提升,沒有新的物種來滿足龐大人口食物消耗,戰爭就不會停止。
非得死傷慘重,十不存以,百姓、士族飽受戰亂之苦,人心思定,再有一人承天命、人心而出,平定天下,這才有著數百年的國運可言。”
“這一點,對於我們來說,早就已經瞭然於胸,想要成就真龍,這一路上必然少不了殺伐,百姓是苦,但以上位者的角度來說,百姓是一種忘恩負義、貪婪無毒,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生物,只要過了一代人,他們就會將所有的東西當做理所當然。
比如說,我們上小學,老師、校長、長輩們,經常會說當年多麼多麼的辛苦,我們要如何如何報答國家,當初我們的感覺是什麼?
不以為然?滿心不屑?理所當然?
甚至於說多了還覺得嫌煩,甚至生出逆反心理。
這就是百姓。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莫過如此。”
天色泛起了魚肚白,遠方地平線上冒出了火紅色的雲霞,唐弘回過神來,知道自己說多了,話鋒一轉,說起正事:
“經過昨晚之後,百姓必然對我軍有所誤解,接下來就是要施以仁德,以工代賑的方式重建縣城,而老弱病殘以及孩童則可以免費發放糧食,昨晚我們可是抄出了足足萬石糧食。
其他的老樣子,在城外規劃處工業區,珍妮紡織機、曬鹽法、造紙廠、釀酒廠之類的,都弄起來,再建立十幾個商會招工,畢竟工人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是最沒有反抗精神的一個階層。
此外就是,將仇恨引導到縣尉的身上,另外再放出軍功田、濟世田的訊息。”
粗略了交代了一下,劉旭仔細的聽了,並且強記下後,行了禮就退下了。
雖然唐弘操勞一宿,卻沒有絲毫睡意,修為的精進的同時,自然也代表精神氣上限的提高。,以他鍊師之境,已經足以支援他三天三夜不合眼了,只不過修煉就不用想了,如果修煉了,就會消耗精力,自然需要睡眠來補充,亦或者服用丹藥。
這時,孫勁領著一人入內,而那人畢恭畢敬,低著頭,看著孫勁的後腳跟走了進來。
“主公,邢榮來了。”
唐弘聽著聲音,離開憑欄,上下看了看那邢榮,面上則有了幾分恍然,也不急著說話。